首页 > 内政 > 2006

索引号:ND001-0202-2006-01080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题:内乡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乡县劳务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2006-09-20 08:06:58

有效性:

内乡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乡县劳务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内乡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06-09-20 08:06:58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内政〔200680

内 乡 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内乡县劳务经济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部门:

《内乡县劳务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附:内乡县劳务经济发展规划

二○○六年九月二十日    

附件:

内乡县劳务经济发展规划

20072009年)

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林牧大县”发展战略,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现就我县劳务经济发展作出如下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

全县辖16个乡(镇)、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1656人,1845周岁农村劳动力(以下简称农村劳动力)190675人。从技能掌握情况看,全县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有90521人。从就业情况看,目前已就业8554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9%,其中在县内就业的25471人,省内就业的14067人,省外就业的44580人,国外就业的429人。从转移就业意向看,愿意在县内从事种养的47810人,在县内进厂务工的1109人,在县内进行自主创业的8247人,在省内务工的14032人,在省外务工的23863人。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北京、郑州等地,从事职业以劳力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餐饮业和加工业。

(二)培训资源

全县从事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有10,其中8个事业编制,2个集体性质。全县16个乡镇都办有成人教育学校,全部属于事业编制。培训的专业涉及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服装加工、电焊工、电工、医学、种植养殖、烹饪、汽车驾驶等。主要特色专业有计算机操作、建筑、缝纫、种植养殖等。年培训能力乡镇成人学校达4万人左右,县城内培训机构达1万人左右。师资力量专兼职教师280余人。

(三)输出资源

目前,我县登记在册的劳务机构6家,其中具有外派劳务资质的有2家,年转移就业能力达2500人左右。

二、存在问题

(一)劳务输出规模与剩余劳动力资源不相适应。一是劳动力成建制输出不够。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联系、介绍到外务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建制规模输出比率较低,盲目性劳务流动比率较高。二是输出方向单一。受传统务工择业观念影响,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条件、习俗影响,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务工的相对较少。三是海外市场拓展不够。由于用工信息少,劳动力资源网络不健全,务工者权益难以有效保障,海外巨大的劳务需求与县内的劳务优势尚未有效结合。

(二)劳务人员素质与新的务工形势不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左右,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1%左右,高中文化程度占21%。二是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全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占全县劳动力的23%左右,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更少。三是法律、道德、综合素质较低。绝大部分务工者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

(三)相对滞后的服务体系与日趋状大的劳务产业不相适应。一是各培训机构开设专业类同,生源不足。各培训机构均设有计算机操作、电工等专业,造成资源浪费。县职专是省教委确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年培训能力在1500人以上,但目前在校的职专生不足700人。其它培训机构生源也严重不足。二是劳务中介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我县目前劳动力中介机构人员力量单薄。签订培训订单大多是工资待遇不高、信誉度低、各种保障措施不到位的一些小型企业,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三是没有形成符合我县实际的劳务品牌。由于长期劳力型输出,自发无序缺乏引导等因素导致在全国劳务市场未能打出符合内乡实际的劳务品牌。四是劳动保障体系、司法救助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民工遇到各种困难,难以得到有效的帮扶和救助。

三、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围绕“让每个青壮年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专项行动”,以农民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推动、财政支持、分级承办、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劳务信息、技能培训、组织输出、品牌培育、劳动维权、返乡创业为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努力培育适应建设“三县”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力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四、目标任务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县”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通过资源整合,考核认定一批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建立完善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县农村1845周岁的劳动力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劳务经济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外出型向组织化输出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务产业品牌,使我县成为人力资源和劳务经济大县。具体目标是:3年内培训农民突破10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万人,力争使在外务工人员达10万人,全县劳务收入突破10个亿。

五、工作重点

(一)搞好信息网络建设

要对全县18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意向和农业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动态档案。要充分依托我县现有政府性网站,建立完善以劳动力资源、劳务基地、培训基地、劳务中介机构及劳务能人为重点的内乡县农民技能培训信息网,开辟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体系完善、资源共享、反应快速、渠道畅通”的信息体系。

(二)狠抓技能培训工作

首先,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民办职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扶持县内各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领办或创办各类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抓好劳务培训基地建设,逐步构建以县职专培训为主,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农业广播学校等为辅,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农民培训网络,从师资、设施、制度上逐步规范完善,要继续与县外职业培训院校和用工企业联姻,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或委托培训”,打造培训——就业产业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劳务培训。要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全县初、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前集中进行1-2周的引导性培训和必要的技能培训,实行3+1模式。

其次,加大培训投入。要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政府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县财政要逐年增加培训投入,并捆绑使用各种项目资金。各种劳务培训专项资金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其三,注重培训实效。要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和“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衔接,抓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做到县级培训与乡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中学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培训与技能鉴定、培训与就业“七结合”。培训对象以1845周岁的青壮年农民和新增劳力为主,培训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政策、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为重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其四,加强考核认证。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受训农民的学籍档案资料和各项管理制度,经考试合格,颁发《培训证书》。对各类企业举办员工技能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经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鉴定也可颁发《培训证书》。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多证制,参加培训的农民在获得《培训证书》、“绿色证书”的同时,经考试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加大组织输出力度

首先,要加大外输力度。坚持以市场需要为输出方向,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齐抓原则,既要抓好国内劳务市场开发,又要抓好国际劳务市场开发。在输出方式上,要坚持多渠道结合,多元并举,以多输促增收、促致富。一是依托政府引导往外送。充分发挥县内现有的行政网络及行政资源优势,着力完善县、乡、村的劳务输出组织,确保县有劳务输出机构、乡依托劳动事务保障所、村明确劳务信息联络员,切实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定向输出、市场运作”的办法,搭建劳务平台,组织劳务洽谈,搞好劳务推介,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二是利用劳务基地往外输。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搭建对接平台,建立以长三角洲、珠三角洲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形成内乡与劳务输出基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互惠合作”的劳务经济协作机制,推动我县劳务人员有序输出。三是依托中介机构往外转。整合提升现有劳务中介机构,引进发达地区有实力的劳务中介,引导内乡外出成功人士创办服务组织,健全市场运作机制,为内乡劳务经济开发搭建平台。四是依靠劳务能人往外领。要发挥劳务能人的引带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采取亲连亲、邻帮邻的方式,拓宽帮带式的群众性输出渠道。五是依靠县外人员往外招。要与县外知名“家乡人”广泛联系,动员和鼓励这些在外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关系,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要结合内乡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劳务市场,拓宽国际劳务输出渠道,以获取较大的海外劳务输出份额。

其次,加快就地产业转移。要积极抓好富余劳动力在县内的产业转移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围绕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以优质烟叶、林果、红薯为主的种植业,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农产品加工、餐饮、娱乐等各种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拓宽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四)精心培育劳务品牌

创建劳务品牌,有利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信誉及提高务工人员劳务附加值和收入。要逐步筛选12个培训有机构、输出有基地、技术有骨干的专业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提升档次,尽快培育技术娴熟、诚实守信、特色鲜明、竞争有力的劳务品牌,有针对性地向外界特别是劳务输出基地、大型企业进行宣传推销,强化对组织化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尽快形成和发挥特色劳务品牌效应。

(五)搞好权益保障服务

要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劳务基地为重点,依法实施有组织的劳动维权。一是建立健全维权组织。要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积极推进在劳务输出基地、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大型企业依法自主组建劳动维权组织,依靠当地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开展维权工作。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设立举报投诉咨询电话,相关部门和乡镇根据职能职责也要设立类似电话,切实畅通维权信息和渠道。二是依法规范劳务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重点规范组织化输出人员与劳务中介机构、与用工企业,中介机构与用工企业的劳务合同,强化以组织化输出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工伤医疗保障为主的劳动权益保障。三是依法开展劳动维权。劳动保障、司法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置务工人员劳动维权投诉,涉及县外的我县务工人员劳动侵权事项,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积极衔接,妥善处理,切实维护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六)搭建返乡创业平台

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输出去”与“引回来”的关系,扎实抓好返乡创业工作。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大力宣传内乡优惠政策,并主动关心、帮助其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利用乡情、亲情、友情引导返乡创业。制定完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将现行产业发展政策、再就业扶持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返乡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成返乡创业。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对返乡创业项目所需手续实行全程代办,并切实维护好返乡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县成立劳务经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负责综合协调工作。以人劳社保局为主,组织好劳务输出工作,由农业局牵头,开展好“让每一个青壮年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专项行动,搞好技能培训。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县、乡、村工作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工作有人管,具体事务有人抓。县乡财政要将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劳务经济扎实开展。

(二)明确职责,协调服务

劳务经济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以服务为突破口,促进劳务经济扎实有效开展。要建立劳务经济发展基金,用于对培训、输出、服务创业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劳动、司法部门做好劳动权益保护工作和维权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解决好务工人员户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对外出务工人员孕检提供简便手续。组织部、团委、工会等单位负责在劳务集中输入地建立临时党、团、工会组织。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劳务开发工作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手段,向广大农民宣传活动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鼓励和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参加培训和外出务工,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开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开展劳务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人才意识和品牌意识,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种学习技术光荣、科学致富光荣、外出务工光荣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督导,严格奖惩

要建立劳务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信息,解决问题。要建立培训就业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培训和就业台帐,对参加培训人员和学员就业情况进行认真登记,对乡镇和培训机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要实行信息通报制度,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要定期向县劳务经济办公室报送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办公室及时向各级领导和各有关单位发送简报。县效能督查中心要把劳务经济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重要督查范围,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要组织督查组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各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村的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出各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绩,分析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督促指导尽快解决。要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劳务经济开展情况纳入乡镇、县直各单位的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确保劳务经济有效开展。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