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内乡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乡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07-12-08 01:32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内政〔200793

内 乡 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内乡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内乡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附:内乡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二○○七年十二月七日   

附件:

内乡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20082012年)

第一章   内乡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34′~112°09′,北纬32°49′~33°36′之间。东接镇平,西邻西峡、淅川、南瞩邓州,北部和东部与嵩县、南召相连。南北长84.5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势

内乡县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中山、低山、丘陵、平原过渡明显。北部山区白草尖为最高峰,海拔1845米;西部低山石质丘陵,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南部黄土丘陵,平均海拔250米左右;中部为湍河、默河下游的条带式冲积平原,最低点为湍、默河交汇处,海拔145米。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自西北往东南倾斜,宝天曼峙其后,灵山横其前,山峦层叠,峥嵘万状,坡陡谷深,山势雄伟。

(三)气候、水文

内乡县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适中,无霜期长。其特点是:冬长较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暖多干旱,秋凉多阴雨。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温度42.1℃,最低温度-14.4℃,年均活动积温4702℃,无霜期225天,初霜日为1028日,终霜日为324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73.6小时,日照率为53%,从多年的降水情况看,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夏秋季多,春冬季少,年平均降水量790mm

内乡县属长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主要河流是湍河,为白河的支流,发源于北部山区李青垛南麓,主要支流有默河、黄水河、长城河。全县大小河流都是冬春流量小,夏季流量大,基本上常年不断水,泾流量比较丰富。

(四)土壤

全县境内土壤共有6个土类,13个亚类,32个土属,94个土种,其中以棕壤、黄棕壤、潮土和灰质黄沙土为主,属中性或微酸性,东北部山区以棕壤、黄棕壤为主,中部以黄棕壤、潮土为主,属于冲积平原区;西南部以黄棕壤、灰质黄沙土为主,属于浅山丘陵区。

(五)生物多样性

内乡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区域内兼有南北方树种,天然林为落叶阔叶林,人工林为针阔叶混交林。初步考察维管束植物就有两千余种,加上蕨类、菌类、地衣、苔藓等可达四千种以上,仅木本植物就有5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0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红豆杉、水杉、连香树、香果树、秦岭冷杉等17种。主要森林动物有豹、鹿、獐、大鲵等164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白鹤、斑羚、金雕、大鲵等17种。益虫已初步发现有8个目190种,主要有寄生蜂、瓢虫、草蛉、螳螂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

内乡县辖城关、湍东、赵店、赤眉、板场、夏馆、七里坪、马山口、余关、王店、灌涨、大桥、师岗、瓦亭、乍岖、西庙岗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2821个村民小组。

(二)社会经济发展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总人口6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6万人,非农业人口11.2万人,农业劳力21.2万人,其中50%以上常年外出务工。200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3.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9.147.323.6,其中林业产值实现4.3亿,占农业总产值31.8亿元的13.5%,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932元和3415元。

(三)交通、通讯

内乡县交通条件良好,济南空军机场建于境内,312国道、豫515253线省道穿越而过,宁西铁路、宛坪高速横穿东西,村级道路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县铁路通车里程25公里;国道通车里程26.6公里,省道通车里程179公里,县级公路总长139公里。全县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生态环境概况

近年来,内乡实施了旅游名县、工业强县和林牧大县发展战略,在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状况显著改善、水土流有效遏止的同时,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和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灾害

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内乡县境内干旱、暴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干旱:干旱是影响内乡县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大面积、长时间干旱时有发生,春旱平均两年一遇,初夏旱平均四年一遇,伏旱平均两年一遇,秋旱平均每两年一遇。

暴雨:暴雨是内乡县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由于排水不良,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湍、默河上游夏馆、赤眉、马山口等诸多段河床较高,易遭水灾,虽经多次改造仍为防洪重点区。

大风:大风主要集中在35月份出现。可吹跑农作物种子,吹断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和高秆作物倒伏,引起减产。

冰雹:内乡县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砸伤人畜。

(二)水土流失

内乡县总面积345.94万亩,其中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28万亩,占总面积的66%,在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中,面蚀129.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7.5%,沟蚀72.7万亩,占21%,重力侵蚀25.7万亩,占0.7%

(三)环境概况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落户内乡,同时各种废水废气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县四大河流中,默河流域污染相对严重。土壤污染的影响日渐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

第二章   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03万亩,其中有林地178万亩,疏林地3.2万亩,灌木林地5.8万亩,未成林地造林3.8万亩,苗圃地0.12万亩;无林地12.2万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12.2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320立方米,有湿地面积4547公顷。

二、主要成就

(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大面积造林32.17万亩,占计划25万亩的128.7%,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6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0.2万亩),长防林工程造林3.4万亩;外资造林1.77万亩(其中亚行造林1.35万亩,APP造林0.42万亩)。通道绿化里程达1260公里,基本完成了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道路的绿化植树任务。封山育林累计达到13万亩,野生资源嫁接改造3.1万亩。截止2006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03万亩(比“九五”末增加1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有林地183万亩(比“九五”末增加15万亩),林木覆盖率60.1%(比“九五”末增加7.4个百分点)。

(二)林果产业日渐强大

“三区一带”林果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即:在北部山区建成10万亩以板栗、山茱萸为主的干果和木本药材区;在中部浅山区丘陵区建成了5万亩以油桃为主的鲜果区;在西南部建立了4万亩花椒区;湍、默、刁、黄四河两岸和道路两旁建成了2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带。全县林果基地面积达55万亩,林果产品年产量达4000万公斤,2006年林果业总产值4.3亿元,林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年加工能力在5万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有森林公园2个,生态旅游景区3处,宝天曼、七星潭等森林旅游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年游客量在10万人次,2006年森林旅游业总收入800多万元。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林下养殖、林间套种等年收入3600多万元。

(三)资源管理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6.76万亩,省级公益林37.4万亩;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处,面积达21万亩。2003年在全市率先组建森林公安分局,20052月组建了林政稽查大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内乡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内发〔200318号),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逐年缩减了食用菌种植用材采伐计划,规范了采伐审批手续和检查验收,加强了对宝天曼旅游线路两侧林木资源保护的集中治理,林区管理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强化,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下,实现连续10年无大的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9.8%

(四)科技兴林成果丰硕

“十五”期间,全县成立了林果技术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林果技术培训指导。每年培训林果农户5000多人次;引进1071082000系列速生杨、日本斤柿、京东油栗、北京磨盘柿、陕西大红袍花椒等20多个林果新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推广应用了地膜覆盖、ATP生根粉使用、杨树速生丰产栽培管理、截干造林、板栗高接换头、果树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果品产量;全县林业工程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应用率达90%以上。

(五)机制创新实现突破

以稳定林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为原则,按照“树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和“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的要求,采取农户承包,大户承包,拍卖荒滩荒坡、拍卖路段等措施,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局面,彻底扭转了“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全县非公有造林面积达14.6万亩。

三、林业在县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粮油、林化产品、药用植物等大量产品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改良土壤、游憩保健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湿地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大量淡水、农产品、水产品等大量物质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改善农牧生产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内乡县森林资源年综合效益33.5339亿元(包括:生态效益25.5739亿元,经济收益4.3亿元,社会效益3.66亿元)。

(一)生态效益

1、蓄水净水作用

森林复杂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截持,不但使降水发生再分配,而且减弱了降水对地面的侵蚀。通过林下枯枝落叶层的吸收和过滤,然后缓慢释放出来,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内乡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1.22亿立方米,涵养水源的价值为1.4579亿元;

湿地能将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释放,从而将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再分配,减少洪涝灾害。全县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湿地保护区各一处,面积21万亩,每年可净化氮、磷、硫污染物1.68万吨,净化水1400万立方米。

2、固土保肥作用

土壤是土地的根本,保护土壤就是保护土地的生产力。全县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352.1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2.07万吨、速效磷0.001万吨、速效钾0.03万吨。减少水土流失的价值为1.27亿元,保持土壤肥力的经济价值为1.24亿元。

3、吸碳放氧作用

通过森林资源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已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全县森林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5.29万吨,相当于燃烧26.116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扩大了我县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年释放氧57.8万吨。吸碳放氧的经济价值为4.4亿元。

4、净化环境作用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杀菌和减少噪音上,根据相关研究,每公顷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8800元(其中:每公顷森林的杀菌价值为5300元,减少噪音价值为3500元),全县森林净化环境总价值达10.73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林业是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生态屏障,能有效降低田间风速、减少蒸发、增加湿度、调节温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据测算,全县森林资源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

6、其他作用

森林的其他作用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旅游及休闲娱乐、节能减排等。全县森林资源年产生的其他经济价值为6.47亿元。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年经济价值为4.67亿元,旅游及休闲娱乐的年经济价值为0.1亿元,节能减排年效益为1.7亿元。

(二)经济效益

全县林果产品年产量达4000万公斤,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县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为4.3亿元。

(三)社会效益

据推算,每30亩森林资源可直接或间接的提供1个就业机会,全县可提供6.1万个就业机会,其收益按500/月估算,目前全县森林年社会效益为3.66亿元,林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乡林业工作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明显成效,基本上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但与现代林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以干旱等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还有5.06万亩宜林地需要造林绿化,大多为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

(二)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44%;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全县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20多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部分路段通道绿化标准较低。

(三)产业结构分散,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林果产品的保鲜、加工跟不上,以“原”字号产品销售和时令果品销售为主要形式,产业链条还没有真正形成,林果产业总体效益不太高。

(四)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由于资金短缺,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不完备,林业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控制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在河南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林业生态省是指以林业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建成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生态承载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社会。林业生态省建设对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中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要求结合内乡县实际,突出特色,高水平编制内乡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是我县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内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林业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木材等林产品的供给,促进全县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木浆造纸、人造板、林药、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加快林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业稳产高产,而且其提供的大量林果产品能降低粮食消耗。

(五)是充分发挥我县土地利用空间和林业潜力的重要途径

内乡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关系着全省生态的大局。同时,我县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适宜大量的速生、优质树种生长。现在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两侧、四旁隙地等适宜造林绿化,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六)是实现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内乡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注重高标准造林绿化,扩大林业发展空间,而且把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纳入规划,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同时,通过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林业生态县创建为载体,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物质、精神、社会及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林果名县、产业强县和生态大县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用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国地部门控制的荒山草地等)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安排在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上;生态移民工程需恢复植被的,主要在移民废弃宅基地和废弃道路、晒谷场等其他农用地上安排造林,均不占用耕地。环城防护林、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化采用城建部门的规划;山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吸收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廊道绿化依据铁路、交通、水利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是,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生态廊道中的景区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扩大常绿树种比例,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景观效果。

(四)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在全县所有适宜种树的地方,全部高标准绿化,对已经初步绿化但质量效益不高的中幼林,采用抚育和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提高,高质量绿化菊乡大地,维护全县生态安全;同时适应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不规划在裸岩、重石砾地等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的地段上安排造林,增强经济可行性。

(五)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动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六)自下而上,统筹安排

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先由各乡(镇)根据当地实际提出规划方案,经相关部门认可后逐级上报,经省、市认证、修订后实施规划,保证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坚持统筹安排,分区域、分阶段、分年度、分工程规划,扎实推进内乡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县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高标准建成林业生态县。

(一)总体目标

全县新造林18.6918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4.9个百分点,达到65%以上;森林覆盖率增长4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6亿元。

(二)具体目标

现有5.0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32.96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14.76万亩。

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2万亩,达到22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9.06万亩,改造5万亩,达到14.06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0.25万亩,达到0.25万亩。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含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到“十二五”末,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8%(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第五章   总体布局

根据内乡县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规划以“两区”(山区、丘陵区)、“两点”(城区、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一)山区:总面积189.7万亩,涉及板场、夏馆、七里坪、马山口、西庙岗五个乡镇和宝天曼管理局。该区总体生态状况良好,旅游和矿山等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建设重点为:搞好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强对公益林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营造生态能源林,提高林地生产力和防护效能,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二)丘陵区:总面积156.24万亩,涉及区域为山区以外的所有乡镇。该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宜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

建设重点为: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及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建设园林绿化苗木基地。

二、两点

(一)城区绿化美化

内乡县建成区总面积1.91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0.75万亩。可绿化用地规模有限,城市森林总量不足,植物配置和结构层次单一,没有构成复合稳定的植物群落,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周围的森林公园、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较少。详见附表9

建设重点为: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打造宛西次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街道绿化、城中绿园、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二)村镇绿化美化

全县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的建成区总面积15.74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6.35万亩。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镇绿化整体质量、档次不高,局部存在绿化“盲点”,村镇中心建筑密集,绿地不足,绿化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乡镇村镇绿化现状详见附表9

建设重点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形成复杂多样、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植被生态系统,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全县所有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主指湍、默、刁、黄四河及主要支流和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内乡县现有廊道总里程2696.1公里,其中现有廊道里程2670.7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25.4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2203.6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1001.6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852.1公里,未绿化里程349.9公里。由于投入不足,政策、机制不完善,廊道绿化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景观效果较差。各廓道分级现状详见附表5

建设重点为: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内乡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第六章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依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涉及我县的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有七个。

一、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能源林工程,进一步加大矿区生态修复,生态移民力度,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高效的生态屏障。规划任务19.4374万亩,其中新造14.4374万亩,改培5万亩。

(一)水源涵养林工程

1、建设范围:涉及湍东镇、赵店乡、赤眉镇、夏馆镇、七里坪乡、马山口镇、王店镇、灌涨镇、大桥乡、师岗镇、瓦亭镇、乍曲乡12个乡(镇),48个行政村。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在水源地和库区周围汇水区,大力营造乔灌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径流的生态防护功能。重点加强丹江库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

3、建设任务:规划任务4万亩,占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总任务的20.6%,按造林年度分,20080.6万亩,20090.8万亩,20101万亩,20111万亩,20120.6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1

(二)水土保持林

1、建设范围:涉及夏馆、七里坪、马山口3个乡镇,12个行政村。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实施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内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3、建设任务:规划任务0.13万亩,占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总任务的0.7%。按造林年度分,20080.0195万亩,20090.026万亩,20100.0325万亩,20110.0325万亩,20120.0195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2

(三)生态能源林工程

1、建设范围:涉及湍东、赵店、赤眉、夏馆、板场、七里坪、马山口、余关、大桥、师岗、瓦亭、乍岖、西庙岗13个乡(镇),104个行政村。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建设以黄连木、油桐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推动现有资源开发利用。

3、建设任务:规划任务14.06万亩,占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总任务的72%,按造林方式分,新造9.06万亩,改培5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2.562万亩,20092.812万亩,20103.515万亩,20113.515万亩,20121.656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3

(四)生态移民

1、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赤眉、夏馆、板场、七里坪、马山口、乍岖、西庙岗12个乡(镇),38个行政村。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居民,为了生存竭力开发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经调查统计,需移民388户,1470人。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规划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居民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逐步实施自愿生态移民工程,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3、建设任务:规划安置移民1470人,规划造林任务0.19万亩,占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总任务的0.9%,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安置移民221人,造林任务285亩;2009年规划安置移民294人,造林任务380亩;2010年规划安置移民368人,造林任务475亩;20111规划安置移民368亩,造林任务475亩;2012年规划安置移民219人,造林任务285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4

(五)矿区修复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夏馆、板场、七里坪、马山口、大桥、师岗、瓦亭、乍岖、西庙岗9个乡(镇),54个行政村。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生物栖息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矿区及周边地区国土生态安全。经调查全县现有矿区总面积1.0727万亩,其中需恢复植被面积1.0574万亩。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积区等,全面实施矿区修复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建设任务:规划任务1.0574万亩,占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总任务的5.4%,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造林任务0.1586万亩;2009年规划造林任务0.2115万亩;2010年规划造林任务0.2644万亩;2011年规划造林任务0.2644万亩;2012年规划造林任0.1585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5

二、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现有廊道及规划期内新增廊道两侧。内乡县各级廊道总里程2696.1公里,其中现有廊道里程2670.7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25.4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2203.6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1001.6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852.1公里,未绿化里程349.9公里。各级廊道现状详见附表5

(二)建设内容:绿化宽度视级别而定。高速公路两侧各规划栽植50米以上;铁路、国道、四条主要河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2行树木。

(三)建设任务:规划总任务1227.4公里,折合29895亩。其中规划完善提高里程852.1公里,折合5550亩;规划更新造林713.83公里,折合12901亩;规划新绿化里程375.3公里,折合11444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448万亩;2009年规划5980亩;2010年规划7476亩;2011年规划7476亩;2012年规划4478亩。各级廊道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6

三、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包括内乡县建成区和郊区。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91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0.75万亩。详见附表9

(二)建设内容:通过创建森林城市等活动,适当增加常绿树种比例,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彩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环城防护林带宽度为50米以上。

在城市周围,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外,还要在风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适当营造城郊森林,或建设森林公园、游乐园等休闲游憩活动场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及工作环境质量。

(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0.51万亩,其中建成区绿化0.4万亩,环城防护林带0.11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0.08万亩;2009年规划0.1万亩;2010年规划0.13万亩;2011年规划造0.13万亩;2012年规划造林任0.07万亩。分年度规划详见附表17

四、村镇绿化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全县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的建成区及周围。乡镇所在地、村庄建成区总面积15.74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6.35万亩。详见附表9

(二)建设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按照以下标准搞好庭院绿化美化,围村、乡镇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2行乔木。

(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0.35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0.0715万亩;2009年规划0.07万亩;2010年规划0.09万亩;2011年规划0.0885万亩;2012年规划0.03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8

五、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一)建设范围:涉及全县15个乡镇、湍河林场和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见附表9

(二)建设内容: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其它低质低效林,实施补植补造,提高林分质量。

(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47.72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17.76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32.96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7.158万亩;2009年规划9.544万亩;2010年规划11.93万亩;2011年规划11.93万亩;2012年规划7.158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9

六、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

(一)建设范围:涉及全县除城关镇以外的15个乡镇。详见附表10

(二)建设内容: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促进工业原料林培育。发展以杨树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

(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2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0.3万亩;2009年规划0.4万亩;2010年规划0.5万亩;2011年规划0.5万亩;2012年规划0.3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0

七、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一)建设范围:涉及湍东、赵店、赤眉、夏馆、板场、七里坪、马山口、余关、王店、大桥、师岗、乍岖12个乡(镇)和湍河林场。详见附表10

(二)建设内容:以现有园林绿化苗木和内乡菊花、南阳月季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名特优鲜切花、盆花植物和观赏苗木,积极开发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打造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内乡苗木花卉产品的竞争力。

(三)建设任务:规划任务0.25万亩。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0.04万亩;2009年规划0.05万亩;2010年规划0.06万亩;2011年规划0.06万亩;2012年规划0.04万亩。各乡镇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1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一)投资标准

1、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480/亩,生态能源林人工造林480/亩,改培250/亩;生态移民工程人工造林480/亩,移民12000/人;矿区生态修复4800/亩。

2、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按折合片林面积420/亩。

3、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环城防护林带600/亩,城郊森林600/亩,县城建成区绿化10000/亩。

4、村、镇绿化工程,420/亩。

5、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中幼林抚育150/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00/亩。

6、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600/亩。

7、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6000/亩。

(二)投资估算

经初步估算,规划总投资3.148652亿元。详见附表23

1、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总投资1.451192亿元。其中,人工造林1.149792亿元,生态能源林改培0.125亿元,生态移民0.1764亿元。按工程分水源涵养林工程投资0.192亿元,水土保持林工程投资0.00624亿元,生态能源林工程投资0.55988亿元(人工造林0.43488亿元,改培0.125亿元),生态移民工程投资0.18552亿元(人工造林0.00912亿元,移民0.1764亿元),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投资0.507552亿元。

2、生态廓道网络建设工程

总投资0.12556亿元。其中新建0.04806亿元,完善提高0.0233亿元,更新0.0542亿元。

3、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总投资0.4066亿元。其中环城防护林带0.0066亿元,县城建成区绿化0.4亿元。

4、村、镇绿化工程总投资0.0147亿元。

5、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总投资0.8806亿元。其中中幼林抚育0.2214亿元,低质低效林改造0.6592亿元。

6、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总投资0.12亿元。

7、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总投资0.15亿元。

(三)年度投资计划

规划总投资3.148652亿元。其中2008年投资0.496403亿元,2009年投资0.629478亿元,2010年投资0.786012亿元,2011年投资0.786012亿元,2012年投资0.450697亿元。分工程年度投资详见附表24

二、资金筹措

省、市两级财政投资约占年度财政支出的2%、县级财政投资达到年度财政支出的1%,同时通过吸引社会资金、造林单位自筹等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三、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产生综合效益总价值12.2297亿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7.2957亿元,经济效益价值为2.0036亿元,社会效益可计算价值为2.9304亿元。

(一)生态效益

规划任务完成后,新增森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8.19万吨,效益价值为1.862亿元;释放氧气51.51万吨,效益价值为2.06亿元;减少土壤流失总量352.1万吨,减少土壤肥力流失量2.101万吨,保育土壤效益价值为1267.33亿元;涵养水源效益价值1489.2万元;增加土壤肥力效益价值332.53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1.872亿元;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分别为303.3万公斤、9.07万公斤、15.37万公斤,滞尘3.9亿公斤,增加负离子192.47万亿个,净化环境效益价值为6316万元;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全县建成区绿化规模0.4万亩,村镇绿化工程规模0.35万亩,将新增城镇林木171万株,节能减排效益价值5612万元(其中节能效益价值为4232万元,减少发电排放厂排放的二氧化碳3.94万吨,效益价值为1259.5万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4万公斤,效益价值为120.5万元)。

综上所述,规划任务完成后,新增森林年生态效益价值为7.2957亿元。

(二)经济效益

1、木材价值

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工程中,人工造林地年平均蓄积生长量0.6立方米/亩,生态廓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的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村镇绿化工程中,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8立方米/亩。中幼林抚育后年均蓄积生长量增加0.2立方米/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后年均蓄积生长量增加0.4立方米/亩。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年均蓄积生长量1.35立方米/亩。出材率按平均65%,木材平均价格610/立方米。

根据以上标准推算,则规划完成后,年均增加木材价值1.26亿元。

2、生态能源林生物柴油价值

新建生态能源林9.06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年产生物质柴油1.208万吨,年产值0.5436亿元。

3、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价值

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0.25万亩,建成后,则新增经济效益0.2亿元。

综上所述,规划任务完成后,将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036亿元。同时将促进林下产品、林副产品及二、三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将新增就业岗位2.442万个,按年人均工资1.2万元计算,新增就业价值达到2.9304亿元。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城市园林等一批森林文化设施的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和革命纪念林,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圈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价值观深入人心。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乡镇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乡镇“一把手”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工作,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管领导切实负起主要责任人的责任,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检查,务必抓出成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能力协作,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切实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保持林业机构的稳定,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种苗培育、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要根据规划实施进度及测算出的未来5年内需苗量,统筹安排年度育苗任务。从今冬明春开始,加强优质树种的培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抓好林木种苗,保证规划实施的苗木供应。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要认真组织好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各种所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各种所有制、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林业发展环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准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发挥政府投资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政府投资补偿、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投资分类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和稽查、监督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发现问题逐级追究责任。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在已进行的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2009年年底全县集体林权基本完成,最终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生产格局,促进我县林业发展动力由“投资推动”为主向“投资推动”和“改革拉动”并重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靠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经营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我县林地的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推进开放,发挥示范效益

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扩大内乡林业开放步伐。不断拓宽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他相关行业的交流领域,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为内乡林业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支持林业企业跨县经营,开展对外造林、林产品加工等合作。

分区域、分类型、分工程将每一工程实施好的地区作为示范工程,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新思路,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林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基础推动内乡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五、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科教兴林

着力抓好林业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即建设一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林业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支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适应科技转化和林业生产需要的城乡技能人才队伍。推进继续教育,完善林业系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来内乡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扎实推进“四个一”工程(即:每年推广一批林业新技术、推广一批林果新品种、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一批林农)。加强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行业持续创新能力,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现有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积极组织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林业科技周”等活动,加强科普与培训。

六、完善政策措施,坚持依法治林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规范林木、林地流转制度,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加大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建设廉洁务实、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内乡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主题词:林业    建设    规划    通知

抄  送:县委、人大、政协。

内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127日印发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