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内乡

马鸿莹:中原布衣元好问 1.忻州神童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6-11-23 22:09:37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中原布衣元好问

马鸿莹著 

【作者按】长篇人物传记《中原布衣元好问》已进入创作阶段。作者将定时把相关章节的内容在官方网站、个人博客和微信上发布,敬请广大文友在思想主题、语言表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设定、相关背景介绍、中原地方文化元素糅合等方面给予批评指正。若有反馈意见,请通过“乾坤一夫”名下之新浪博客、QQ、微信、电话(13598221266)或邮箱(qkyf001@126.com)交流。谢谢!

  

1.忻州神童

  

公元1190年,金章宗明昌元年,农历庚辰年七月初八,忻州秀容韩岩村元家大院,人声喧嚷,喜气盈门。一婴儿的啼哭声响震屋宇,大人小孩争相喜告:是男儿!是小子!
此儿是长门元德明与夫人王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即元好问。
得子当喜。但年届三十二岁已得三子的元德明却喜不起来。
元德明是铜山府君元滋善的长子。虽然元滋善历任县丞等职,但家境并不宽裕。德明自幼秉承家教,专读诗书,以求入仕为官,光耀门楣,故而于家事生计绝口不提,也不亲力亲为。纵然生活窘迫,家人亦不敢以生计琐事拖累之,而德明也处之泰然。可惜命运不济,德明累举不第,便放浪形骸于山水间,未尝一日不饮酒赋诗。家里一应事务,均由妻子王氏主持料理。
王氏出身于忻州定襄赵村王家。父亲王君曾任柔服主簿和鄜州洛交(治今陕西省富县)主簿,金大定中卒于任上。王君为人刚正,不避邪恶。在洛交任上,曾遇妖人以旁门左道作怪变,扰乱秩序,王主簿捕而得之,决杖二百而死,县境顿时为之萧然。王君去世后,其五弟王确酗酒,酒后常欺侮寡嫂张氏和孤儿孤女,张氏忍无可忍,对王君遗像长哭道:“五叔借酒欺凌,官法不能制裁。若您再不制止,我们母女将为鱼肉矣!”后不多日,王确再出定襄酗酒,醉归赵村时,族人扮鬼魂作王君模样立于道中,以王君口吻历数王确欺侮寡嫂恶行,并手持马鞭猛打。王确抱头鼠窜,踉跄回家。家人在灯火下观之,王确衫服碎破,满背肿青,问之竟支乎不能言。翌日,确独自跪拜于兄王君遗像前谢罪发誓。从此王确不再饮酒,也不敢欺侮寡嫂及其子女。
王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心地善良,勤劳担当、个性坚韧刚强。嫁到元家后,面对身负元家兴家重任的长子德明,王氏只希望丈夫能读书入仕、光宗耀祖,家庭事务一概不要丈夫动手分心。长此以往,德明便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惟以读书为尊的羸弱书生性情。前两个儿子出生后,在元氏大家庭的共同呵护下,王氏还勉强能支撑下来。如今,小子降世,却如何招架?

德明有两个弟弟,一曰元格,一曰元升。德明长元格两岁,长元升五岁。
好问出生时,元格已在忻州府任掾史,社会地位和家庭条件均优于其兄德明。元格已年届三十,膝下尚无子。这让元格郁闷不已,妻子张氏更是着急万分。元格夫妇伉俪情深,元格自己虽然心下郁闷,还时常摆出一副淡然自若的样子,总是劝慰妻子慢慢来、不着急,上天总会有眷顾我们的时候。但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已然无果。眼看着大嫂连生两个男孩,都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张氏不禁在心中萌生了新的想法。在嫂嫂怀孕之后,张氏就私下里跟夫君元格商量,设若嫂嫂再生男孩,就央求哥嫂把小子过继给咱抚养。其实元格也早有此意,只是怕张氏心有顾虑,才缄默于心。现在由妻子提出,自己哪有不允之理。元格从心里感激妻子贤惠明理,也坚信妻子会把孩子抚养得好,将来成为于家于国于民均有大用的优秀人才。
元格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妻子张氏是太原府阳曲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元格对阳曲张家非常了解:张氏父辈以上三世读书,张家虽不算高官名宦之家,在地方也颇有名望。张家大宅在附近也算一处风景:高门大户,庭院深深,回廊屈曲,时有朗朗书声传出。墙外遍植着桑麻,堂前错落种植着桃李,在春风拂煦、雨露滋润下,蔚然一派田园景象。妻子张氏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知书达理,温柔娴淑。到元家后,妻子料理持家,井然有序;接人待物,圆润得体。在大家庭中,敬老爱小,妯娌关系处理得很好,对两个侄子也关爱有加。
所以,现在要是能把哥嫂的小子过继来自己亲养,那该多好!

按照忻州风俗,小孩出生后三天要起名字。一般是本家设置酒席,邀请家族里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至亲尊长为之起名。元家在韩岩村虽不算大户,却是三辈都出过地方官员的仕宦之家,在忻州方圆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从德明辈往上溯,父亲元滋善曾任柔服丞,祖父元春曾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隰县)团练使。曾祖元谊在北宋徽宗年间亦官至忻州神武(虎)军使。再往前溯及唐朝,诗人元结被认为是元氏的远祖。元结不仅以诗闻名,在代宗时,还曾任道州刺史,后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
元氏的家族文化一脉承来,绵绵不绝。不管徙居何地,只要宗族文化的根脉未断,家族繁衍生息的动力便会日盛。缘于此,德明才把自己的长子起名好谦,次子起名好古。“好谦”,出自《周易.彖传》:“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取勤而好学、作谦谦君子之意。“好古”,出自《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取敏而好学、尊古求真之意,并以“敏之”作好古的字。
那么,给小子起个什么名字呢?
大家议论纷纷,不好定夺。还是得等德明表态。
德明想起《尚书》中的名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此句中,“好”是喜欢,“裕”是富裕,遇到疑难常请教,久之学识自会渊博精深。这正是德明所期望于小儿的。于是就拿定主意:
“就以‘好问’为名,‘裕之’为字吧!”
众人都说好。元格也觉得念着顺,听着响亮,讲起来有意蕴。便道:
“挺好!那就这样定了吧!”

转眼间,小子好问已经满月。期间,张氏忙天忙地伺候大嫂,一天几遍地探视小子好问,给好问说话,逗小子发笑。这小子天生聪慧,两眼忽灵灵的特有神韵,一听张氏说话就笑。高兴了还嗷嗷地发声回应,好像跟张氏很有缘分。王氏产后虚弱,见张氏如此喜欢小子,也甚是宽慰,并心怀感激。
今天,按当地风俗,要喝满月喜酒了。元格夫妇决定找哥嫂求求情,把小子过继的事情定下来。怕在酒席上猛然说出来哥嫂不接收,元格夫妇就先分头找哥嫂说情。德明和元格、元升三人兄弟情深,这些年来又亏得元格在县衙做事支撑元家门面,德明岂有不允之理。王氏本来就同张氏相处很好,情同姐妹,月内见张氏对自己和小儿好问格外殷勤呵护,心中就有预感。今天见张氏亲口求情,情虽不舍,却也难推。聊以宽慰的,彼此都是自家兄弟,又在一个大家庭中,还能常常见到小儿,便横下心来道:“只要你兄长同意,我便同意。”张氏知道事已成功,对大嫂千恩万谢,又宽慰了一番,就去找夫君元格报喜去了。
酒席开始前,元家男性和本家几位前辈围桌而坐,德明把小儿好问过继元格的事说了。元格也发了言,向祖上和在座的长辈表态:格和张氏一定好好抚养好问,尽早让他读书识字、启智明理、广博见闻、成才成名,以光宗耀祖、报效国家。几位长辈作为见证人,也都发了言,表达了对好谦、好古,特别是小子好问光耀元氏门楣、大有作为于未来的期待之情。并约定:等小子好问在王氏怀中吃足七个月奶后,就由张氏亲自抚养。
喜酒就在这样的开场中开始了。德明和格、升兄弟三人都喝高了。元格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就想大醉一回;德明竟有一种莫名的失落,自然也醉了;元升也有自己的隐私在胸,无法表露,只好晕晕乎乎地醉了。
七个足月之后,翌年二月,德明和元格再此置办酒席,正式履行了过继手续。张氏自然欢欣异常,就连张氏娘家的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友也来祝贺。
从此,好问和好谦、好古兄弟三人,虽然还在一个大院生活,但各自的人生轨迹却必然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

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农历甲寅年八月十七上午,韩岩村元家大院。秋高气爽,云淡风轻。
大门外,停着一辆马车,车上已经堆满了行李。车厢前面紧挨着放了两个凳子。两匹马已经上套,另一匹马在拴马桩边正骚动欲行。
院内人们已经纷纷涌出大门。好问一手拉着好古、一手拉着好谦兴冲冲地走在前头。元格夫妇正跟德明夫妇、元升夫妇及族中父老依依惜别。元格见话越说越多,送别的亲人愈发难舍,几位女眷早已眼圈红红、默默涕泪不已,就心一横,转身站在人群前面,伸开双臂拦住大家,亢声说道:
“各位父老亲友、兄弟姊妹们,格这次能承恩履职,是祖上积德。父老的教诲和兄弟亲友们的关怀,格时刻铭记于心。格一定兢兢业业为民做事,不辜负亲人们的期望。只是掖县离家不远千里,格这一去说不定三年五载难回来一趟。家里事情就要全托兄弟和父老们操心照顾了。”
长兄德明脸红红的,象喝了酒。长嫂王氏眼圈发红,显见是在强忍着泪水。
“小子好问这次随我同去,主要是想让他见见外面的世界,长些见识。待过去安顿住后,还会让好谦、好古也过去看看大海。所以,大哥大嫂也不要过于牵挂。有啥事书信多联系。”
德明夫妇听格弟这样说,心里也宽慰了许多。好问虽小,也知道这次是远行,所以拉着两个哥哥不肯松手。好谦、好古本来心里闷闷的,听说也能去看海,又高兴起来,拉着好问说些小孩子们的体己话。
知道千里送行终有一别,德明就催促元格一行快快出发。车把式把张氏、好问和仆从们在车上安顿好,扬鞭催马而行,元格骑马殿后。猛跑一阵后,元格让停车立马,自己勒转马头,朝村边送行的亲人们再次抱拳致意,这才转身扬长而去。

元格一行自忻州南下,过太原府、经平定州,过娘子关,至井陉、获鹿。再由真定府南下,过邢台到邯郸,然后折向东,过冠氏、聊城,直奔济南府。再后,就一路向东,经淄州、益都府、潍州,向东北直达莱州掖县。
所以要选这条行进路线,不仅是因为这是一条官道,路况好,更重要的是沿途经过的多是历史文化名城、名州、名府和重要关隘,可以让家人和好问对这条官道和沿途名胜有一个初步印象。所以,每走一站停下来休息时,元格都要讲一些与沿途名胜风物相关的典故和知识。好问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插话问这问那。
经过近半个月的长途跋涉,元格一行到达此行程的重要一站——济南府。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此时又是齐鲁第一大城,且距莱州掖县只剩五分之二的路程,元格就打算让大家在此多留几日。
济南府乃齐鲁大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元格不仅想让夫人张氏和仆婢们在此稍事休息一下,开开眼界,也想让小子好问对这里的风物名胜有所印象、有所启悟。好问虽小,元格感觉其聪颖敏悟异于常儿,确有过目不忘、闻而成诵、长于思考的禀赋。日常听大人讲故事总是喜欢预猜结局,讲枯燥的道理也能剖根问底,其兴趣之广,出乎意料。这半月一路走来,小子是兴奋异常,时常嚷嚷着要与自己同骑马上,边走边指指点点,问这问那。这些都提振和坚定了下力气培养小子的信心和决心。
元格带着家人先来到趵突泉。看着那如开锅般翻滚的泉水,好问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会儿到泉边试水,一会儿捡块小石子投进泉里。元格不失时机地给好问讲有关趵突泉的诗句:“一派遥从玉水分,晴川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好问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只两三遍,就记住了。随着步移景换,好问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讲、一路记、一路玩,几乎用了一天时间,终于把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这济南三泉看了遍。
翌日,大家都有点累了,半上午元格才把好问喊起来,又一起到大明湖游玩。大明湖区景美人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也很多。好问又来了兴致,挨摊儿看那小吃,瓦块鱼、大肉灌汤包、虾仁肉包、羊肉串、大定肉串等等,馋得直咽口水。因为大定肉串做得比较奇特,外形象个大厚方孔铜钱,肉香味浓,好问就不走了,拉着母亲的手,撺掇着让买来吃。张氏就买了三串,让好问把两串分给大家先尝。张氏示意大家不要推辞,等分完后才把另一串奖给好问吃。看着好问满嘴油油的吃相,大家都乐了。
绕着大明湖转了一圈,在历下亭和汇波楼又给好问讲了一些历史典故,盘桓的时间长了一些,原准备再去千佛山的,看看天色已晚,明天还要启程赶路,元格就带着大家赶回客栈休息了。

莱州,属于金山东东路,为定海军节度。掖县是莱州下辖五县之一,比邻渤海湾,为莱州州治所在地。元格来此前,也大致也了解了一些莱州和掖县的民事情况及官场中的人事关系。到任之后,了解渐次深入,知道这里地瘠民苦,官场复杂,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民事官事中。家中事务、特别是小子好问的教育责任就全落到妻子张氏肩上。
1196年,金章宗改元承安(元年),好问已是七岁。从三岁识字至今,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诗三百》和唐诗宋词中的经典部分能成诵者不少。特别是唐人律绝和宋人小令,其中的经典名篇好问不仅都能背诵,甚至说话中偶或能用上几句,有时候还能临场拟作。这些,都使元格夫妇觉得,有必要给好问找个先生,让他正规地接受学堂教育。经打听,县上最好的童蒙先生姓张,比邻县衙的私塾就是张先生所办。元格请张先生来家小聚,说明此意。张先生略略询问几句,见好问聪颖可爱,应答自如,知道好问天资异常,元令家教基础又好,就满心满意的答应了。
好问入学后,张先生根据好问的情况,安排他在随班就读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和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较深一些的科目。张先生治学严谨、授课严格,好问已学过的童蒙教材中不理解和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都及时得到了纠正。单独安排的提高科目,好问也都完成得超乎预料。日常师生互动的吟诗答对活动,好问总是参与最活跃、也是完成最好的一个。这让张先生很是得意,逢人便夸:“元令的儿子简直是神童!”
元格听到街巷闾里有“元子神童”的传闻,甚为担忧,急忙找来张先生嘱咐道:“小子懵懂,先生当严于教诲,慎勿捧之,以遗笑于大方之家。”

是年暑期,元格弟元升代表全家人来掖县看望好问,并带来隩州河曲县世交白家宗完的问候书信。张氏思家心切,如今掖县安定,元格公务稍暇,就跟夫君商量想带好问随元升回去看看。元格依允。好问闻听回家喜讯,巴不得插翅飞回去。就高高兴兴地跟着叔叔和母亲回忻州了。
回忻州韩岩村仅三天,元家老少还没有亲热够,张氏娘门就派人来接母子俩回阳曲镇省亲。同时,河曲白家也稍信说,白家幼子白华正在太原游历拜师,近日将赴忻州见好问。当时阳曲县城在太原府,张氏娘门在阳曲镇,距县城不远。张家与太原府官家、望族和社会头面人物多有联系。张氏就托元升告知白家,好问不日即到阳曲县,之后择机与白华在太原府相见。
河曲白家是河曲县城四大望族之一,族主白宗完博学多才,好佛行善,施惠乡里,德高望重,遐迩闻名。白宗完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其子白华年仅十岁,学业之精已卓然闻名。白宗完此次携子游历太原,正是请王汤臣等太原贤达和府学名师指点,增其见识,树其志向。因闻听元格儿好问聪慧异常,近又归忻,便约与白华相见于太原府前街并州客栈。两儿厮混熟悉后,竟然如兄似弟,形影不离,诗词竞诵,雅趣相投。白宗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势而利导之,促其结为“金兰之好”,白华为“仁兄”,好问为“义弟”。并鼓励其相携同去云鹤斋拜师学艺。
云鹤斋主王汤臣,岢岚人,名中立,号拟栩先生,晚年易名云鹤。《中州集》谓其“博学强记,问无不知。少日治易,有声场屋间。好宾客,自奉甚薄。其谈吐高阔,诗笔字画皆超绝。”
王汤臣游历甚广,阅人无数。近日师授白华,已知其聪慧灵动。闻听竟结七岁元子为金兰,便有心见而试之。遂约见好问。白华携好问如约而至。
好问原有忐忑之心,但见云鹤斋寻常屋舍,白华出入如自家,也便丢下顾虑,大方作了自我介绍,拜过王师,并执弟子礼。
汤臣笑曰:“童子初来鄙斋,与我并无瓜葛,何执此礼?”
好问对曰:“我已与华兄义结金兰,彼师即我师,故执此礼。”
“嗯。听说童子在掖已然入学,何故辍之而归?”汤臣故意抑之。
“辍学?”好问稍感愕然,继而答曰:“非也!我只是借假休日回乡游历,验证所学罢了。家父常教诲:要多读书,多走路,善思考,贵求疑。”
“哦?童子可有疑问于圣人乎?”汤臣戏问。
“有啊!”好问想起一个一直想问张先生和家父而未及问的话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众星为何要共之?不共之不行吗?”
“是啊,”汤臣有些诧异,童子这样懵懂一问,却大有道理在里头。又非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得清楚。便转移话题:
“此大人之所疑也。小儿思之尚早。我们姑且玩些对句游戏如何?”
好问最擅长对句游戏。便笑着点点头。
“尔须以圣人语对之,可以吗?”
“可以。先生请出句——”

“悬以常刺也,可谓痛哉?”
好问知道王师用的是苏秦读书悬梁刺股的典故,遂以《论语·学而》开篇之句对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常涉水,焉可濡水?”汤臣接着出句。
好问听父亲讲过《周易》中“小狐濡尾”的故事,遂对以《孟子·尽心章句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汤臣心里一动,有些刮目了:看来这小子读书不是死记硬背,是真的理解了,这便是远超同龄儿童之处。遂想再出题考考他对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胸荡层云天地小,”汤臣出句。
好问明白是用杜子美《望岳》诗意,心中默谋:须对太白才能相称。遂想起李太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经历,便道:
“剑挟豪气——”刚吟出半句便顿住了。他想用“心地宽”,却发现“地”字重了。
白华也在一旁紧张地思考着,却不能提示。
好问突然想到春末在莱州湾看大海之茫茫无边的感觉,便朗声吟道:
“剑挟豪气海湖宽。”
“好!好小子!真乃忻州神童也!”汤臣击掌称赞:“元令得此儿,后继有人,尽可无忧矣!”
考试通过了!白华也激动不已,尚未等好问谢过王师,便拉过好问拥抱了起来。
王汤臣之赞语,象风一样,不多时即传遍太原府和忻州乡里。

责任编辑:gnlx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