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乡镇风采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7-01-18 17:56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昔日野草稀疏的荒山坡,如今梯田层层;昔日广种薄收的瘠薄土地上,如今茶园青青……
隆冬时节,河南省内乡县岞曲镇处处充满“绿色诱惑”,依托青山绿水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等新型产业,不但实现了从“黑”到“绿”的华丽转身,也收获了绿色转型释放的巨大“生态红利”。
壮士断腕整治源头污染
过去的岞曲镇什么样?
“宁上七板夏,不上瓦庙乍。” “满山都是黑石头,只长荒草不见粮。”曾经,内乡人只要提及岞曲镇便直摇头。
回忆过去光景,店坊村老村长彭松华深有感触:“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接济,穷啊!”
靠山吃山的岞曲人,打起了黑石头——黑墨玉的主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业强镇之路,石材加工行业的崛起成就了当地GDP的高速增长,以店坊、彭营为代表的石材专业村撑起了镇财政收入的半边天。以白杨村为代表的养殖场也遍地开花。
然而,这些产业带来GDP的同时,也考验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店坊村的村民告诉记者,那时候,村子里机器一响,粉尘滚滚,雨天一来,泥水遍地;白杨村的老农说,养殖场臭气熏天,常年不敢开窗户。
2012年底,岞曲镇被划归为南水北调水源地汇水区,石材企业、养殖企业不能再继续经营,岞曲镇陷入了经济发展低谷。
数据显示,2012年,岞曲镇地方财政收入800多万元,2013年只有300多万元。岞曲镇上至干部,下至村民,都在问:“岞曲怎么办?”
为破解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难题,2013年,岞曲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穷山恶水”。通过“关、堵、疏、转、建”等综合治理行动,狠抓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治理。累计关停石材加工企业、养殖场61家,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开工建设温家堰湿地保护项目,从源头上堵住污染源;通采取“修渠、闸坝、挖塘、打井、建窖”等一系列措施,镇政府年年拿出100多万以奖代补,鼓励示范村改变“守着水缸挑水吃”的困境,改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打造岞曲镇水系景观;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一招又一招组合拳,恢复了当地最宝贵的山水生态资源。
产业转型打造绿水青山
葫芦山上曾经1万多亩的荒山荒坡,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景观林和茶园。老乡李金福告诉记者,这里石头多,土层薄,过去种子撒一片,秋后收一箩;现在栽上风景树,林下种茶苗,既添绿又增收。
“红庙村的核桃,水沟村的贡菊;魏营村的烟叶,双堰村的茶叶;村村都有钱串串,户户揣着金罐罐。”在岞曲镇红庙村,记者问起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65岁的村民张春喜开口就是一段顺口溜,把当地狠抓特色促致富的道理说得生动明白。
岞曲镇属于浅山丘陵区,沟沟坎坎点庄稼,挖了田土,跑了水土,岞曲镇通过招商引进宛西茶业、煜林果业、天隆茶业等1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各项资金握指成拳,按照“规模化开发、园区式建设、循环式利用、产业式扶贫”的模式“吃山”——植烟、种果、栽茶、养花……“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但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能力,而且每年还能增加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
眼下,岞曲镇发展了南部3500亩的4个烟叶专业村,以永青山、葫芦山、九峰山这三山为点逐步铺开西部茶叶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中部观山万亩核桃基地迸发“核”效应,东部万寿菊、郦邑贡菊铺开千亩花版图,环太山湖特色农业串珠成线成为农游一体的生态观光带,形成了“一带四区”的农业大格局,并将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效连接,“接二连三”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实现了生态建设、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多赢局面。据统计,近年来,该镇累计治理荒山7万余亩,实现了全镇16个村,村村都有“花果山”的目标,改造后的荒山一年效益就达2000余万元。
九峰山下,从京运抵的贡菊组培苗在育苗大棚里长势良好,山上,车间里工人们正麻利地包装烘制好的郦邑贡菊。工人张秀丽喜悦地告诉记者:“俺们的贡菊进京成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了。”
“生态精品是岞曲农业发展的方向,但也面临着单个主体竞争力低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将众多岞曲农产品捆绑在一起,共建共享公共品牌建设,发挥‘1+1>2’的效果。”该镇副书记刘二泊说,“以茶叶为例,今年岞曲境内的茶叶品牌将统一整合为‘水源玉叶’,并积极打造茶文化产业园,形成辐射豫西南的茶叶集散地。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岞曲农产品的有机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让我们的生态农产品搭上溢价的班车。”
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
唤回了绿水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岞曲人骄傲地说,我们现在可以靠山水致富了。岞曲镇提出,坚持走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逐步实现“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以吴垭石头村和石堂山、邓窑遗址为代表的旅游开发“两级”,如同璞玉被细细打磨,绽放出价值。
“生态是岞曲最大的优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生态屏障、内乡的绿谷,精品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是我们专注的方向。”镇长蔡广和介绍说,2016年,岞曲镇的财政收入已突破1000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
岞曲镇聘请中国农科院高标准编制规划,对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生态绿色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并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来资金与社会力量参与山区建设,探索出一种以生态建设和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欣赏、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幸福指数。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立足市场需求,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把良好生态资源变成‘常青树’、‘摇钱树’。”岞曲镇党委书记孟晓表示。
自2012年吴垭石头村成为我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以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提升了岞曲镇的名气,带火了旅游业,给老百姓增加了创收机会。
“我们正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岞曲实际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之路。眼下,首批投资700万元的石头村基础设施和房屋修缮项目已完工,投资1000多万元的石头村旅游环线马上就要开工;已争取邓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国家专项资金135万元,用于邓窑遗址的保护规划。”主管旅游的镇人大主席朱振豪正在新项目的工地上忙碌。
九峰山的贡菊、葫芦山的柿子、观山的核桃林、王井的柿子等一大批休闲景观农业,为岞曲镇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更多的乡村旅游项目在这里萌发,成为美丽经济产业带上一粒粒闪光火种,带动了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传统产业集聚提升,美丽经济势头喜人,社会生态风清气正,文化资源大放异彩。岞曲镇以美丽风景线贯通的气脉,实现了“养一方山水”与“富一方百姓”的实证统一,推进了当地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诗画岞曲,用自己的方式,真正读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红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