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直之窗

内乡“春牛” 驮着“二十四节气”去申遗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7-01-14 09:10:59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U10500P827DT20170112081342.jpg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一刻,满满的文化自信充盈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胸臆。

U10500P827DT20170112081422.jpg

“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深深镌刻鲜明的“中国符号”时,很多人不知道,其申遗之路早已悄悄留下不可磨灭的“南阳印迹”——内乡县衙博物馆研究挖掘、保护传承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春牛”,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住了“立春的密码”,被确定为“二十四节气”申遗全国十大支撑点之一,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U10500P827DT20170112081353.jpg

2月3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后的第一个“立春”。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特地为您破译“打春牛”蕴藏了两千多年的“立春密码”,讲述内乡县衙博物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历程中春牛一般俯首耕耘、倾情奉献的幕后故事。

U10500P827DT20170112081402.jpg

穿越历史 牵回一头春牛来

在古人的心目中,“二十四节气”里最重要的是“四时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为“四时”。作为“四时”之首,立春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地位显而易见。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立春这场重头戏为什么选择由内乡县衙博物馆来担纲呢?答案是:内乡县衙博物馆研究挖掘、保护传承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打春牛”,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住了“立春的密码”。

1989年,在修复县丞衙挖地基时,一个长136厘米、宽82厘米的石槽被挖了出来。为探明石槽的用途,工作人员四处走访。最终,祖上曾在晚清衙门当过书吏的马锡瑞老人揭开谜底:这个石槽名叫“迎春池”,是旧时县衙为举办立春日的岁时活动“打春牛”而凿。立春前一日,人们将土牛、芒神移于池旁,池中灌满清水,以祈求风调雨顺。自此,内乡县衙博物馆开始研究挖掘“打春牛”。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皓首老人的记忆中,内乡县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点一点地求证出“打春牛”蕴藏的“立春密码”。史载,“打春牛”源于西周,《礼记·月令》中已有“出土牛,送寒气”之说。到汉唐时期,“打春牛”已相当流行。沿袭千年,“打春牛”从民间风俗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劝课农桑、鼓励春耕的重要政事活动,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明会典》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明清两朝的内乡县志中更是详细记载了迎春开支。据《内乡县志》记载,就连春牛身上各部位的尺寸也有具体的规制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打春牛”在内乡县衙上演依依不舍的“告别演出”。斯时的春牛已不是土牛,而是纸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打春牛”的魅力开始绽放,内乡县衙博物馆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挖掘到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2005年,内乡县衙博物馆汇集史料记载,编排剧本,恢复了“打春牛”这一民俗活动,在每年的立春日进行展演。这是对“打春牛”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传承。2007年6月,内乡县衙“打春牛”成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正式启动,拥有“打春牛”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内乡县衙博物馆,当之无愧地成为展示立春神韵的最佳选择,跻身“二十四节气”申遗全国十大支撑点。

申遗路上 春牛俯首细耕耘

2014年4月到2015年3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召开了13次“二十四节气”申遗材料评审工作会议,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报表格、图片、视频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在此期间,内乡县衙博物馆全体人员春牛一般俯首细耕耘,以“打春牛”为立春绘就完美画卷,展现中华文明精粹,让全世界领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魅力。

2014年,为了给“二十四节气”申遗提供视频资料,内乡县衙博物馆对“打春牛”这一已经展演了无数场的民俗表演再度进行深加工、精雕琢,排演大型实景表演《打春牛》。他们邀请专家、导演,在浩瀚的史料中苦苦钻研半个多月,一遍又一遍打磨剧本,数易其稿;精挑细选包括内乡宛梆专业演员在内的100余名演职人员,悉心制作各种道具,尽最大可能按照旧制还原“打春牛”历史场景。

时至今日,实景演出的导演刘铁民一说起来就感慨万千:“单是准备道具,我们就下了多少功夫啊。比如,祭祀时需要用一把完整的麦穗来祈求丰收,当时正是腊月,上哪儿去找麦穗?不知道跑了多少家,最后总算找来了。”

参与排演的内乡县衙博物馆副馆长王燕争回忆:“排演当天,出动了演职人员上百人,从早上8点一直拍到下午4点多。为了达到最好效果,很多镜头一次又一次重拍。中午,大家就在乡下的街边吃了碗烩面。但是没人叫苦叫累,因为这是申报‘二十四节气’申遗代表作,大家都攒着一股劲儿!”

春牛奋蹄 奔向诗一样的远方

2016年12月9日,内乡县衙博物馆召开庆祝“打春牛”申遗成功座谈会。会上,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说:“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全世界传播、弘扬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内乡县衙为能尽一份力而深感荣幸。今后,内乡县衙博物馆将通过举办‘二十四节气’图片展览、实景演出等活动,一如既往地研究挖掘、保护传承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民族文化的血脉得以永续!”

这是一份清醒的认知。申遗成功不是终点,传承保护才是根本。“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人们振奋不已,但短短一周后的大雪节气,似乎并没有沾到什么“喜气”,像往常一样倏忽而过。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结晶,如今依然是重要的生活坐标,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全世界的承认,恰恰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抹不掉的基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渐渐远离。我们自觉地保护它、爱惜它、传承它、发展它,才能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可以不言,四时可以不议,万物可以不说,但我们唯有主动亲近,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送给“二十四节气”、“打春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诗一样的远方,才能守护好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的精神家园。(南都晨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