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情 > 内乡文化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20-09-01 18:55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文化遗产

1、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占地2万多平方米,历经元、明、清等历史朝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280余间,大部分为清光绪年间正五品知县章炳焘主持营建。

内乡县衙位于县城中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1984年辟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对外开放,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内乡县衙建筑群院落数进,布局严谨,厅堂轩敞,气势雄伟,宣化坊、大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体建筑座北面南依次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刑钱夫子院、花厅、库房、兵刑工房、监狱等建筑规整有序地分列于东西两侧。其建筑群呈现出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前朝后寝、左文右武德格局,与《明史》、《清会典》、《大清律例》所载县衙建筑规制完全相符,确为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的实物资料,实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机构——皇宫在最基层的缩影。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规制完备的内乡县衙,以其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别具一格的建筑特点、翔实可靠的文物史料、唯一独特的引人魅力,誉传神州,名扬海外,是一座高学科的档案馆,是一处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

2、内乡文庙

又名孔庙,位于县城东南部大同路北侧,座北面南,南北长10米,东西宽45米,总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自南向北如下:

棂星门,是现存建筑最南端的一座主体建筑,也是文庙的第一进大门。棂星门为四柱三门庑殿式重檐木牌楼建筑,三间通面阔12.4米,进深3.15米,高6.5米。明间通天柱及两侧边柱各有一根斜柱支撑,顶面饰灰色板瓦,檐下施网格状形的如意斗拱,上部包框匾书“棂星门”三个草书大字。据传,天上有个天镇星,即棂星,古代人认为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因此文庙的第一座门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棂星门前两侧列“神狮”一对,怒目扭颈,形象怪异,线条流畅,壮伟之至。

在棂星门的北侧,有一“泮池”,俗称“月牙池”,其上为一南北的小桥,人称“状元桥”。“泮池”来源于《周礼》中“辟雍”,原意是指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像进入了高等学府,泮池上的桥也就称为状元桥。

月台,位于天大成殿前,由方砖砌成,台面东、西、南边沿用长方形阶条石压盖,北与大成殿连接,东西长21.3米,南北宽11.3米,高0.5米,月台呈直壁式,是当年举行祭祀仪式和歌舞的好地方。

大成殿,是文庙最主要的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19.90米,进深三间11.23米,高约11.90米。大成殿营建在直壁式台基座上。殿顶筒、板瓦覆盖,吻脊齐合状观;殿内雕梁画栋,柱木排列有序,檐下施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大成殿内供奉孔子牌位,其左右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牌位,称为“四配”;两侧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十二人牌位,称为“十二哲”。

两庑,即大成殿前左右配房,各为9间,结构为单檐硬山。两庑的作用主要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东庑从祀共计七十一位,西庑从祀计六十九位。在祭祀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同时,东西两庑的先贤先儒一并受祭。

内乡文庙,是河南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庙建筑之一,尤其是大成殿,虽为明代所建,但大部分继承了元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元、明木构建筑嬗递的实物资料。

3、茶庵遗址

茶庵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位于内乡县城北湍东镇茶庵村。东距湍河400米,西依螺狮河。整个遗址呈长方形,呈东南、西北走向,长500米,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约1米~10米,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未经发掘,但在遗址四周的断面上发现有大量的房址、灰坑、石器、陶器片及动物骨骼等。在西侧的断面上曾发现有瓮棺葬。从地表采集的标本有石器、陶片,自然遗物有鹿角等。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石铲、石斧、石凿、石网坠等。陶器主要有鼎、罐、铲、盆、纺轮、尖底瓶等。质地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器形有三足器、平底器等。纹饰有划纹、蝇纹、附加堆纹、彩绘等。1992年312国道拓宽时捡到一件屈家岭时期的夹砂灰陶齿轮,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罕见。根据茶庵遗址的遗迹、遗物分析研究,该遗址内涵主要是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包涵有庙底沟三期文化因素和屈家岭及殷商时期的文化。它的遗存,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延续和带动周围其它边缘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佐证。

4、小河遗址

小河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屈家岭文化,位于内乡县城北赤眉镇东南3千米的张堂村。整个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340米,南北18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东部与南北走向的丘陵相连,西部距湍河500米,文化层堆积厚度2米~7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遗址未经发掘,仅从遗址四周的断面上看,暴露出的灰坑较多,并多处有房基、红烧土、石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等。在遗址地表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器、陶片,自然遗物有螺狮壳、兽骨、鹿角等。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石铲、石斧、石网坠、石凿、圆状石器等。陶器主要有鼎、罐、盆、尖底瓶等。质地多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占有一定比例,彩陶为红底黑彩。器形有平底器、尖足器等。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蝇纹、蓝纹等。彩陶纹饰有网格纹、几何纹等。遗址上出土的典型器物有几何纹彩陶器座,两端呈喇叭状,中间束腰。它的发现,对于中原地区,特别是豫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5、朱岗遗址

朱岗遗址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位于内乡县马山口镇东南3千米处的朱岗村。北距默河300米,东为默河冲积平原,南为农田,西部紧靠公路。整个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2米~7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未经发掘,从遗址四周的断面上看,发现有许多房基、红烧土、灰坑、墓葬、石器、陶器和大量动物骨骼等。在遗址南部西侧断面烧土层下发现一完整的夹砂灰陶罐,罐内残存有河蚌骨片和螃蟹夹,周围还发现有大量的海螺蛳壳和一瓮棺。地表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器、陶器,自然遗物有猪、鹿、渔、蚌、螺狮壳等骨骼。石器主要以磨制为主,有石斧、网坠、石镞、石铲、石锛等。陶器主要有鼎、罐、壶、盆、器座。器形有平底器、三足器、圈足器等,质地有夹砂、泥质等,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占较大比例。纹饰有蓝纹、附加堆纹、划纹等。红陶多饰红底,彩陶为红底黑彩。典型的器物有敛、圆底彩陶钵,卷沿鼓腹平底罐,上下两罐呈喇叭状。1988年4月在该遗址周围群众家里征集到的几何纹彩陶筒形器(陶拍鼓)为黄河以南地区首次发现。

6、邓窑遗址

邓窑遗址位于内乡县乍曲乡西南约8千米处的白杨村,整个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遗址西靠石堂山,东部与南北走向的丘陵相连,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窑又名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邓窑未经发掘,地表散存有大量的窑具和瓷片,在部分沟岸断崖上,还发现有烧土块和残窑壁等遗址。从遗址上采集的瓷片和在当地征集的瓷器中看,可分粗细两大类,粗瓷以大件瓷器为主,如缸、罐、水瓶等。细瓷有碗、盘、壶、台灯、枕等,其中以碗为大宗。色主要有青白两种,青为最多,个别器物上也有黑、褐,器表装饰有模印、刻画、绘画三种,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纹饰题材主要有花卉、鱼藻两种,花卉中以缠枝花卉为多。此外还有折枝花卉、交枝花卉、团菊纹等。图案有菊花、荷花、草叶、牡丹等组成;鱼藻主要以水波纹、鱼纹为主,水波纹中有海螺、游鱼、荷叶等,装饰在器物的内底上。瓷胎以蓝色为主,白色次之,瓷质细质坚固。其中一件青盆,敞口微敛,厚圆唇,深腹,假圈足,内外壁皆上部施。还有一件青瓷罐敛口,圆唇外翻,短颈宽肩,肩上附有双系鼻,施青,局部出现绵状蓝色“窑变”,二器颇具唐代风格,说明了邓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金元时期仍在烧造。特别是1985年,在遗址上采集到一件青器残片,上刻“窑司”二字,而“窑司”的刻铭应是宋代主管窑务的官吏对邓窑进行监烧的实物见证。

7、湍河老桥

湍河老桥,俗称“洋桥”,位于内乡县城东菊潭公园的高台之下东南侧约20米处。该桥由民国时期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筹资,河南省建设厅资助,天津大幸公司承包修筑,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1月25日动工,1937年7月建成通车。东西全长308.60米,宽4.10米,高5米,28孔,系钢筋混凝土式桥梁,特别是下部结构采用排桩式中墩,美观大方,雄壮有力,可载重汽车13吨,为当时河南省3座永久式大桥之一。

内乡湍河老桥是近代建筑史迹,它不但是我省当时罕见的公路大桥,也是我省引进西方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先例。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吴垭民居村

吴垭民居村位于内乡县城西6公里的乍曲乡王井村境内,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以后历代均有扩建,现存石头房200余间。走进村庄,石板路、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窑、石井、石桌、石凳随处可见。所有的住房清一色的石墙青瓦,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找不到一块砖,看不到一块土坯,全由青石垒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风犹存。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法云寺塔

法云寺塔位于内乡县马山口镇三岔河村,圣垛山南麓山腰之坳地。塔为七层八角凌锥状,青砖砌筑,据塔底壁镶的碑文记载,此塔始建于明代,塔旁有一碑刻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一月重修。塔基周长18.4米,高23米,底直径5.8米,塔层由下而上依次降低,塔身内收,层次分明。一层最高,塔身最粗为空心;二层及以上各层均为实心,不能攀登;第七层最低,塔身最细,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砖塔,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10、信阳师范学校旧址


省立信阳师范学校旧址分礼堂和教室两部分,为1938年抗战西迁时所建,其中礼堂5间座落于内乡县师岗镇政府院内,教室(普师班)14间座落于师岗镇政府西北6.6公里处的张集村,均为砖木结构,两层木质楼房,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当地俗称其为“洋楼”。2008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