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乡要闻

“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就业扶贫断穷根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7-10-12 17:32:26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之要,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一人稳定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南阳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全面开展就业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由之路。针对贫困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技能缺失、就业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市通过强力实施“千企帮千村”活动、返乡创业带就业、走出去转移就业、开发公益岗位、精准培训等途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努力探索就业扶贫之路。

企业助力稳就业

企业在解决困难群众就业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必须依托企业、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扶贫项目、精准设置工作岗位,实现贫困群众稳定、持续、有效脱贫。

我市创新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动员有能力的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村企共建。1087家企业与1087个村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实现了全市713个贫困村全覆盖,516家企业安置贫困群众7037人就业。

产业基地带动就业。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以“花”为媒,在淅川县九重镇等地先后建立了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万亩林果种植基地、百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基地周边23个村2000余人日常就近务工,季节性用工高峰日均可达1万人以上。同时,他们在全县推广种植金银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指导管理,统一收购服务,目前带动种植金银花达到2万亩,有360多户贫困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就地务工和订单生产等形式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做好“牛”事,积极探索肉牛养殖帮扶就业模式。公司针对贫困群众设置饲养、屠宰、消毒等就业岗位500个,优先录用当地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同时采用“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吸引具备养殖条件的贫困群众加入产业链条、享受工资待遇,确保稳定增收脱贫。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带动群众就业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西峡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卧龙蒲艾集团、镇平霖锋公司等,他们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或创业、再融入产业链,形成了公司与贫困户“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良性滚动发展模式,进而达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就业。镇平新奥针织有限公司主动延长链条,把新增产能全部投向贫困村,总投资6000万元,新增全自动电脑织机1000台,在镇平县的10个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目前3个扶贫车间已投入运行,吸纳120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工资达到1500元。同时,5个扶贫车间即将建成投产。全部项目建成后,新增就业人员可达1500人,其中贫困群众800人左右。

内乡仙鹤纸业细分生产工艺,把劳动力密集的分切包装车间下移到乡镇,在马山口镇等地建成投产19个就业扶贫车间,企业月发放工资260万元,惠及贫困群众864人。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建成35个扶贫车间,就业人数超过6000人,其中贫困群众超过2000人。

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的还有南阳文鑫工艺品公司、淅川仁和康源农业公司、社旗星海塑料公司等。在企业自建的同时,方城、桐柏等地还采取“县投资、乡所有、村使用”的办法建设扶贫车间,吸引企业入驻、群众参与。

“打工不离家,还能哄娃娃”。众多企业发挥行业优势,因地因户施策,开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就业途径,让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通了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众就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在我市一些地方,企业带动就业的力度还不够,成效还不够突出,企业与就业群众之间的磨合还需要有个过程,也有少数企业吸纳贫困群众意愿不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脱贫攻坚战中逐步解决。

“双向流动”促就业

扶贫重在扶人,身边能人创业致富对贫困群众的示范作用更为直接。我市借力“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大潮,顺势而为,鼓励、帮助一批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反哺家乡,为群众就业拓展渠道,为企业用工降低成本,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方城县杨集乡李楼村人王付良,回乡成立鸿旺牧业有限公司,带动1000余户农民发展养殖业,针对没有风险承担能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公司提供就业岗位,目前68名贫困群众在公司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4万元。河南科德天博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华剑在山沟里长大,2016年回到内乡注册成立公司,拿出部分岗位向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倾斜,并设立扶贫专项基金,对贫困家庭员工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南召县崔庄乡王庄村人魏家安回乡创办大鑫丰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3个村百余名乡亲种植中药材或务工脱贫。

在返乡创业促进就业的生动实践中,有的创业者本身也是贫困户,通过政府帮扶、自身努力,发展产业,不仅自身脱贫,还吸纳其他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其精神更值得学习。镇平县彭营镇田营村农民于兆禄早年也在外打过工,后来丈夫和公公都患癌症,孩子还要上学,生活一度极其窘迫。面对贫困,于兆禄自强不息,四处借钱购进设备44台,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不但成功脱贫致富,还使全村30多名群众实现了本村就业,其中贫困户12人。唐河县昝岗乡大树李村贫困户赵忠诚的儿子赵宁、赵辉都是重度肌无力患者,他们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帮助下开设电商服务点,网上销售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迅速达到稳定脱贫。

提高就业扶贫的效能,既要把有创业意向的乡村能人“引回来”,还要把贫困地区富余的劳动力“送出去”,形成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良好态势。

方城县,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就业创业成果丰硕。该县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以上,创造劳务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全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累计达3000多人,带动3万多人就业。

淅川县,瞄准热点定向输出,协作带动务实高效。该县主动与东莞市劳务派遣公司协作、与富士康公司合作,加大贫困村劳务输出力度,今年已向珠三角输出劳动力700余人。在贫困村推动能人带动转移就业,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工程承包人介绍本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1091人。2017年上半年,已实现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802人,其中通过劳务协作就业706人,产业扶持就近吸纳就业481人,中介组织介绍就业690人,居家灵活就业749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70人。

南召县,建立青年创业协会,引导群众就业务工。鼓励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充分利用能人资源、资金、经验优势,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就业务工。通过本村成功人士引领,极大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发展激情。

人才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也为就业扶贫带来良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流动的广度、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回归创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方面,既需要政府扶持,也需要企业积极担当,唯有如此才能将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经济优势、就业扶贫优势,才能实现回归创业与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双丰收”。

公益岗位助就业

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是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美好梦想和迫切愿望。然而,实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因年龄偏大、体弱多病,或缺乏一技之长,虽有强烈就业愿望,却始终难求一岗。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各地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让贫困群众有业可就。

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卧龙区出台《精准施策“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本人自愿申请、村“两委”班子研究提名、乡镇(街道)资格审查确认、培训上岗等程序,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今年上半年,该区已审核备案各项审批表、聘用协议4242份,安置662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根据贫困劳动力上岗考勤情况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

企业购买公益岗位。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宛城区政府共同启动“牵手中原就业脱贫”项目,双方签订协议,中原农险为宛城区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南阳鸿发商贸集团设立扶贫助困基金,每年对10个贫困村分别出资10万元,用于设立公益性就业岗位,改善贫困留守儿童、特困学生、贫困孤寡老人的生活,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等,目前该集团已经在宛城区高庙乡郭厂村、唐河县少拜寺镇七台村和社旗县桥头镇小河流村、李店镇朱庄村等地开展了捐助活动;金牛彩印集团公司在卧龙区潦河镇梁庄村投入资金10万元,一次性购买10个公益岗位,安排贫困户中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贫困人员在本村原地就业。

在市域之外,也有一些地方通过扩大就业加快群众脱贫步伐,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采取政府统筹、部门开发、人社系统补贴、镇村管理使用、贫困群众参与的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面向那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为他们量身定制提供护林员、美丽乡村保洁员、道路养护员、劳动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1890个,并对落实资金来源、岗位开发选择、岗位人员评选、日常监督和考核考评等工作全链条进行细化、量化和完善,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公益性岗位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则,加强对上岗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的作用,使1890个家庭实现了稳定增收。

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持久脱贫还要靠稳定就业。我市各地虽然也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但数量还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政府、企业、社会要多方携手,共同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托底,让困难群众晋身“工薪族”,靠劳动改变生活面貌,这样的精准脱贫更具有推广价值。

强化服务保就业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贫困群众之所以“贫”,不仅是贫在资源上、贫在资金上,更多的是贫在技术上、贫在能力上。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自我发展、长期稳定就业的长久之计。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雨露计划”是一项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包括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工程,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的贫困人口在享受学费减免、助学金补助后,每人每月还可获得生活补助500元;贫困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培训对象为按省扶贫标准识别认定的贫困农户中的劳动力,年龄在16岁~70岁,每人每天补贴不超过100元;以及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雨露计划”已完成培训6964人,全年计划培训15651人。在“雨露计划”之外,全市还开展了针对贫困群众的专项技术培训。目前,已经有1.2万余名贫困群众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下一步还将在提升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受众范围上作更深探索,做到按需配菜、精准培训,有的放矢、保质保量。

全市各县区主动作为,及时推动出台含金量高、配套衔接好、操作性强的服务保障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带动群众就业。

方城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组织,开展贫困人口精准培训,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的目标。在七十二潭景区、德云山风情植物园等旅游企业就业贫困人口达到506人,年人均收入15000元。内乡县积极开展返乡创业帮扶,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该县投入各类培训资金500万元,对贫困户进行林果、食用菌、电脑操作、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启动“千人电商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电商培训4期,培训人员300余人次。

淅川县通过强化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该县财政出资5000万元,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对帮扶贫困人口20人以上的小微企业允许最高300万元的贷款,帮扶贫困人口10人以上的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贷款,帮扶贫困人口5人以上的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贷款,并给予3‰的财政贴息支持。内乡县通过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企业与贫困户沟通渠道。该县建立用工意向储备库和用工需求库,打造贫困劳动力务工综合服务平台,帮助贫困群众与企业精准对接,降低企业用工门槛,减少贫困户就业成本,常态化开展精准服务,探索建立贫困劳动力转移务工新机制。

劳动让人生更美好。就业,不只是让贫困群众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更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人生价值的再度回归,定能让贫困群众重拾自信,断穷根、开富路,昂首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