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乡要闻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8-12-12 23:43 来源:河南日报
脱贫攻坚作为全党工作部署中“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才能打赢打好“打出质量”“打出品牌”?顶着“国贫县”帽子的内乡县在这场战役中又施展了哪些“战法”?取得的战绩又是如何?
获得上半年扶贫绩效考核全省第一名,在全省2018年拟退出的33个贫困县评估中位居第一名;
该县探索出的“3+N”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数次深度调研“内乡经验”,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李长江在全省会议上三次专题介绍“内乡模式”;
县长杨曙光入围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候选人名单,河南牧原公司董事长、内乡籍的秦英林荣获2018年扶贫最高奖——全国脱贫攻坚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拟在内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聚焦内乡经验……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偏居一隅、任务艰巨的一个山区县何以衍生出“内乡现象”?
“六个全覆盖”:普惠所有贫困户
在放大的河南地图上,内乡是偏居西南角的一个“点”。地貌特征“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国家秦巴山片区特困县。2015年全县共有贫困村9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98户44142人。
面对这样的“家底”,该县却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对照国家全面实现脱贫的标准,提前一年即到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底气”何来?源自该县持续创新探索出的接地气、管长远、实抓重推的扶贫模式。
——养殖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依托牧原公司,通过“党委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5+”模式,组织贫困户将5000元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成立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使参与的贫困户资产收益连续10年每年不低于3200元。目前,聚爱合作社已先后给入社的1.5万余户贫困户资产收益分红累计8266万余元。目前,牧原公司已经把“内乡5+”模式成功复制推广到了全国8省(区)35个县(市),受益贫困群众达10万余户。该模式荣获全国“2017民生示范工程”。
——光伏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成立的聚能公司利用县乡村广场、牧原猪舍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以每户配置5千瓦的规模,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77兆瓦,每个季度能享受750元分红,可连续20年实现每年3000元的资产收益。截至目前,共为贫困户发放分红4785万元。
——大力实施“扶贫就业车间下沉工程”,全县已建立切纸加工、制衣、制鞋等各类扶贫车间120余个,吸纳贫困户家门口务工,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
——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全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县财政向合作社注入启动资金、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贷款、入股分红、政府贴息等方式,四年间最终实现每村资本金100万,每年收益10万元,有力地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
——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采用PPP模式,融资5亿多元,按照每村300万~500万元投入标准,对全县102个行政村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8月底,退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主体建设将全面完工。
——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全覆盖。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民营公助、社会联动”的形式,在南阳市率先推进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实现“托养一个,脱贫一户,幸福一家”。目前,第一批已有近百人入住。
挥出“组合拳”:矢志拔穷根
如果说“六个全覆盖”从面上破解了最为现实、最棘手的“钱从哪里来”等症结的话,那么,面对贫困户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来讲,“点穴式”因户施策扶贫“组合拳”挥舞得虎虎生风:
实施教育扶贫,解决“治本”问题。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认真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政策;利用PPP项目融资10亿元,整县推进教育信息化扶贫项目;利用牧原公司每年5000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实施健康扶贫,解决“返贫”问题。为97个贫困村高起点重建了卫生室并配备设备,县财政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健康扶贫专项基金为所有贫困人口构建起七道医疗防线,实现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全覆盖,实现了七次报销一站式结算。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解决“住房”问题。结合群众意愿、结合改善环境、结合产业扶贫、结合精准服务,按照有管理机构、服务人员、就业门路、文化广场、公共浴池、小菜园、生活设施的“七有”标准,已对2578户农村危房户进行全面改造。
加强社会保障,解决“兜底”问题。统筹调整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去年的3360元提高到3600元,平均月补差不低于155元,实现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同时,所有符合条件的到龄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硬件”问题。2018年总投资近1.8亿元,全面解决了贫困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在46个贫困村及深度贫困村建设了通村主干道74条,并全面改善了贫困村人居环境,实施了“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贫困村、贫困户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实施金融扶贫,解决“动力”问题。着力完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风险分担、产业支撑四大体系,设立总额为2000万元的县级风险补偿基金。夯实融资基础,构建了“五投两发”的政府性投融资体系,为开展金融扶贫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深化实施“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解决“扶志”问题。以乡村治理创新为突破口,创新推进“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以联争“最美户”为激励,通过“讲评晒”“红黄黑”授旗和举办“扶志堂”、开办“爱心超市”等形式,有效增强贫困户荣辱意识,破除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调动了非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提高了扶贫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
强化转移就业,解决“造血”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按乡镇分区划片,开展旅游服务、家政服务、林果种植、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展培训60余期,转移就业1.3万余人。
开展社会扶贫,解决“合力”问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协调作用,不断深化“百企帮百村”活动,形成“群众干、干部扶、社会帮”的合力攻坚格局。至目前,全县345家企业参与帮扶159个村,总投入达2.85亿元;来自社会各界的扶贫捐助总额超亿元。
决战决胜:尽锐出战“横下心”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全县上下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各方力量,纷纷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洪流之中。
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16个工作专班,全面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动员会、推进会、观摩会、培训会等,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出台相关文件,统筹推进落实。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成立3个业务指导组和3个专项督导组,对扶贫工作进行全方位督导考核、明察暗访、通报问责。建立了县扶贫项目库,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监督。
全县35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联乡包村帮扶到户,调动县直各单位和县规上企业共派驻109名第一书记、109个工作队328名队员和6200余名党员干部,因户因人因需实现精准施策全覆盖。
截至2017年底,圆满完成了5857户19796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目标,年度减贫目标完成率达100%,贫困发生率由6.98%下降到3.85%。
眼下在内乡,确保2018年脱贫摘帽的“发条”越拧越紧,各级干部“剑出鞘,弓满弦”,他们正与贫困乡亲一道,手挽手,肩并肩,在小康的道路上踏歌前行。(大河报12月12日11版,记者郭启朝,通讯员樊翠华)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