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乡镇风采

余关镇:塑地方文化 奏时代强音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9-08-07 05:38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8月5日上午,余关镇谢寨村的“农民学校”,近100名党员群众正在进行“同心创先进讲习评议”活动。受表彰的联户组长刘合珍说:“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说出来,是传承传统美德的活教材,对我启发很大,作为联户组长,我还要做的更多。”

    据悉,近年来该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实做细,依托文化阵地,着力举办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道德讲堂、群众性文化活动、各类体育比赛,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

    提取符号,塑造地方文化有深度

    余关,是一座历史悠久、军事地位显要、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文明小镇。

    从《余关镇志》上获悉:唐朝贞观年间修道教无极宫,与武当山“南顶”遥相呼应有“北顶”之称。中共内乡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马华敏曾于1929年计划以此为联络点,建立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两河(河南、河北)两省中学,一度迁此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革命志士。现在,仍流传着《祖师爷》《王莽撵刘秀》的传说,保存有“跑马道”“点将台”“将军岭”等古迹。

    近几年,该镇按照“产业旺、乡村美、文旅融”的发展规划,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挖潜地域特色,拆旧房用旧砖铺设步道,旧瓦修建树池,让老手艺与现代工程有机融合,把旧石磨(碾盘)摆放游园,旧犁耙旧农具悬挂墙面,彰显传统农耕文化符号。

    通过专业设计、民间收集,建成了内乡县首个村级民俗博物馆。目前已全面展示当地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等,三大类八大项石质、陶质、竹木质、金属质等民俗生产生活实物416件,保留珍贵历史印迹,传承民间乡土文化,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从而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不忘党恩砥砺前行。

   “无论是谢寨村的谢贵将军墓、朱沟村的烈士坟,还是报事滩村的由来、黄楝村带驹河的故事,甚至子育村的雨帽制作技艺、麦子山的蜿蜒石寨,都能探寻到历史痕迹。”主抓文化的镇副职领导刘爽对该镇厚重文化赞不绝口。

    筑强阵地,服务百姓文化有温度

    2016年,重新选址新建300多平方米的镇文化服务中心。各村都建起标准化、均等化、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畅通文化民生的“最后一公里”: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舞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的“七个一”文化工程。

    文化服务中心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对外免费开放300天以上,为群众休闲娱乐、艺术展示、参与文化活动创建了好平台和提供了优质服务。

    依托县图书馆、镇图书分馆、村文化书屋,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公共图书服务体系,设置了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信息资源室和多功能室。各村充分利用广播器材,每天3次定时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事迹、文化文艺节目、镇村中心工作等内容广播,传递社会正能量。

    同时,挖掘乡土人才,培育文化产业,组建传统民俗舞狮队3个、腰鼓队6个、现代鼓乐队1个、广场舞队伍22支,并为每个村配备1名宣传文化管理员。

    继承创新, 策划文化活动有广度

    “我们在县财政补贴3000元村级活动经费基础上,镇村两级年投入活动经费在30万元以上。”镇长邢永海说。

    结合县送戏下乡、电影放映及文艺辅导下基层这些“主菜”,围绕“三带五联”评议活动、“农民学校”技能培训、“道德讲堂”宣讲等,自主“烹饪”乡村文化活动“配菜”。

    唱歌跳舞、打球下棋、读书看报等一系列活动贯穿全年,使基层文化活动全年不断线、不停歇。每次活动紧扣文化主题,跟紧时代节拍,满足群众需要,激发发展动力,用文化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和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

   “山高天高怎比党恩高,爹亲娘亲哪有组织亲”——这幅对联是贫困户张定林2016年喜迁新居当日写的,这是文化扶贫“志智双扶”的缩影。

    据统计,近三年来开展“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集市庙会”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74场次,观众达8万余人次,真正做到了“民间文艺月月有,广场活动年年新”,已经成为该镇文化工作一道亮丽风景。

    该镇创作的小品、摄影、书法、原创歌曲等,多次获得市、县荣誉,文化服务中心也多次被评为全县基层文化先进单位。

    “我们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把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文明新风等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镇党委书记谢浩如是说。下步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刘予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