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9-11-27 16:50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立冬已快一个月了,但山城内乡并不寒冷。
汽车沿公路向北行进着,这一次,我专为被称之“宛西小延安”的赤眉镇而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赤眉不仅是内乡和宛西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还领导着河南省沦陷区迁入宛西的二十余所中小学校地下党活动,既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而且直接向陕北及其它解放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时称“宛西小延安”。
怀着深情,我来到赤眉小学。赤眉小学原名福阳小学,创办于1908年,为赤眉福山大户王希孔所建。而其闻名遐迩,则是抗日战争前后,曾是中共地下党豫西南的活动中心。1936年,中共地下党员张明河在此创建“中共赤眉小学党支部”,继之中共豫西南地委先后设立了“中共内乡区委”、“中共内乡中心区委”、“中共内淅联合工委”和“中共豫西南地委学生工作委员会”。一批地下党员以教书为掩护,在这里宣传党的主张,发动民众抗日救国,并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48年5月赤眉解放,豫、陕、鄂的许多机构(六军分区司令部、六地委及专署等)迁至赤眉,这里成为解放宛西的指挥部,豫西六地委创办的《新宛西报》社址就设在赤眉小学。
在洁净、宽敞的校园内,我看到了一棵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核桃树,据说是上世纪40年代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下党张明河、王锡璋、蔡康志等所栽。战争年代,这些老革命家经常聚在这棵核桃树下商讨革命大计,核桃树见证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也见证了赤眉小学曾经的辉煌,因此被称为“红色树”。如今,赤眉小学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一批批中小学生走进赤眉小学,站在校内的核桃树下,缅怀当年革命前辈在这里奋斗的光荣事迹,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赤眉小学作为中共地下党活动旧址,也于2010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田小学位于赤眉镇南,距赤眉小学仅一公里。我也就踏着冬日暖阳,由赤眉小学步入兰田小学。
校园内有一座三合头古庙院叫“兰田庙”,庙院东边有一棵400余年的皂角树,根部粗壮需四人合抱,虽树干中空可容成人上下穿过,但依然木质鲜活,枝繁叶茂,古朴苍翠。
二十世纪初期,内乡掀起兴办学堂热潮。兰田庙北庄开明人士黄应茹,思想进步,家财殷实,自筹资金、自聘教师于1931年借兰田古庙办起了兰田小学堂。自此,一些进步人士纷纷云集这里,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1936年,中共地下党在赤眉小学建立了首届党支部,与之相近的兰田小学就成为赤眉小学党支部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由于赤眉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共镇平中心县委于1938年5月在赤眉小学设立了中共内乡区委(亦称赤眉区委),同时建立了兰田小学党支部,支部设立在学校内兰田古庙的西厢房内。后来内乡中心区委撤销,建立了中共内乡县委,也就是第二届内乡县委就设在兰田小学。
兰田地下党从1938年建立组织以来,在中共赤眉区委的领导下,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宣传共产党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发展党的组织,掩护党的领导干部,为宛西的抗日活动和内乡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地下党员的影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以黄诚为首的一批热血青年在地下党联络员的率领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此后,黄涤之、黄华敏、黄定伍等革命青年跟随解放军渡过长江,奔赴前线杀敌立功。不少人解放后都成为军政要员,像黄诚、黄涤之等一批将军级的,像黄华敏、黄定伍、张光法、黄景昌等校级官员等,像黄涤浩、黄贵州、吕建功等各地政府级官员。因此,兰田小学被当地百姓称之谓“军官的摇篮”。兰田庙作为中共地下党兰田支部旧址,已于1982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兰田小学也被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而在赤眉镇,最令人难忘的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名震中外的“豫西牵牛战”就发生在鱼贯口。
鱼贯口,在赤眉镇北6公里处,群山环抱、地形如袋,是赤眉入山隘口。每年初冬大风刮起,附近湍河老龙潭里群鱼贯出,顺河水经隘口出山南下,故得名鱼贯口。
1947年11月,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三支雄狮自东向西,逐鹿中原。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准备在豫南平汉线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大破袭战,陈谢部队如能吸引国民党精锐之师李铁军部,掩盖刘邓、陈粟大军的重要军事意图,才是对整个中原战场的重大贡献。陈赓将军在关键时刻一言九鼎,作出了既不躲避也不硬拼,不斗武只斗智,以少部分兵力把李铁军这头“肥牛”牵入伏牛山中拖瘦拖垮,然后寻机歼灭的战斗方案。8日,陈赓将军把“牵牛”任务交给十三旅和二十五旅的五千健儿。旅首长带领部队从南召出发,兵分多路,在沿途村庄大修锅灶和房屋,制造声势,引“牛”上钩。李铁军部误当是我军“主力”,就尾随上来,牛鼻子被牵上了。十三旅和二十五旅按照陈赓将军指示,用重武器打下了宛西门户镇平县,激李铁军“咬”紧我军,又放弃镇平奔袭内乡,准备牵“牛”进山。19日,我军以比攻打镇平更猛烈的炮火狠袭内乡城,城内守敌乱作一团,急忙向李铁军求援,其实我军围攻内乡只是佯攻,待李铁军率兵杀气腾腾而至,我军已悄悄沿湍河两岸北上进山了。
李铁军到了内乡城扑了个空,已经人困马乏,还没喘息过来,城北又响起了攻击的枪炮声。原来20日我军到达赤眉后,不见李铁军部的动静,旅首长考虑再三,决定派出三个连队返回城北五里堡挖战壕,修工事,请“牛”出城。并根据鱼贯口地形,准备在这里大打一次阻击战,狠揍敌人一顿,逼其进入深山中。鱼贯口党支部也组织群众修工事、磨面粉、做军鞋、捐土布,为阻击战出力。22日,返回五里堡的三个连队凭借战壕、工事再次组织战斗,向县城北门猛攻,按兵不动的李铁军终被激怒,率部倾城而出,紧跟我军直向赤眉穷追。23日凌晨,“牵牛”小部队配合前来接应的八连,在赤眉西北方向又打了一阵,故意“咬”这一口,惹“牛”发怒,让其乖乖往隘口方向移动。
李铁军看到我军多处书写的“总指挥部”路标,得意地说:“总算追上共军主力了!”遂率兵团数万人马从赤眉东北的夹道沟和鱼贯口南沟口蜂拥而上,仪仗装备精良,往鱼贯口的制高点大嘴岭上强攻。担任阻击任务的三营指战员,早已在鱼贯口布下布袋阵,严阵以待,同仇敌忾。战斗从上午九时激战到下午三时,英勇地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冲锋,顷刻间山坡山沟敌尸盈野,敌人不能前进一步,只得龟缩在山岭脚下。李铁军气急败坏,令大炮狂轰我方阵地,黄昏时分待敌人拥向我方阵地时,连一个人影也没见。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我军在打退敌人进攻后,马上停止战斗沿湍河北上,走小道穿山沟,向深山转移了。李铁军却狂妄起来,急向南京告捷,吹说已把陈赓“主力”逼进深山穷路,旋即又命令部队丢掉辎重,轻装追至深山。正当他沉醉在美梦之中时,传来了我军主力平汉线破袭战的胜利消息,鄂豫两省敌人完全陷入瘫痪状态。这时李铁军方如梦初醒,发觉上当,急忙拨马掉头,妄想向平汉线速驰奔援。待他疲惫不堪奔到西平时,已窜入我解放大军的包围中,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他这个曾与陈赓黄埔同窗的“小弟弟”被牵着鼻子走了半个多月,“肥牛”拖成了“瘦牛”,最后让“陈大哥”给宰掉了。
“豫西牵牛战”永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册,也给赤眉镇的历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就是这样一座小镇,却在中国革命极其艰苦的岁月,付出过流血和牺牲,承担过忧患和洗礼,哺育了多少革命青年、有志之士,是当之无愧的红色根据地。如今又站在新的起点,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从赤眉镇驱车前行,不多时便到了马山口镇政府,与之相邻的院落就是豫西六地委旧址。
这是坐北面南的东西两院,共有砖木结构硬山式房屋78间,为1940年马山药材商会所建。据《内乡县志》载:1948年内乡解放后,中共豫西六地委、六公署、六军分区司令部迁驻马山口镇,该建筑群为其办公之所。毛泽东主席曾撰写气势恢宏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当时作战指挥就在这里。中共豫西六地委、六公署、六军分区司令部旧址,为研究解放初期南阳党政史提供了佐证实物,并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0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门外广场之中,座落着庄严的解放宛西烈士碑亭。
碑高2.67米,宽0.53米,系四菱锥体形,面南刻有“解放宛西人民殉国烈士纪念碑”大字,东及北面刻着280位烈士的英名,西面记述革命先烈在解放宛西战斗中的英勇事迹。该碑是中共豫西南阳地委、专署、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于1949年2月1日敬立并建亭。碑亭为八角菱形,两层挑檐、琉璃瓦覆盖,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982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马山口镇向西行驶,我又来至师岗镇政府院内,迎面便见5间砖木结构的信师礼堂。深灰色的墙,尖顶门窗,两层木质楼房,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当地俗称“洋楼”。信阳师范学校旧址,为抗战时期省立信阳师范学校西迁内乡县师岗镇时之校址。现仅存的大礼堂和部分教室,分别位于师岗镇政府和张集村,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1994年《内乡县志.教育、科技篇》载: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南省教育厅根据中央教育部“青年学生应先迁安全地带,以免学业中断”的通令,将豫北、豫中、豫南的黄河水利专科学校、省立开封高中、省立安阳高中、省立洛阳中学、省立南阳五中、战区一中、省立开封女子师范、省立淮阳师范、省立信阳师范、河南战区第二师范、私立两河中学、私立北仓女子中学、省立汲县师范、郑县化工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30余所,于民国27年(1938年)、民国28年(1939年)相继迁入内乡。这些学校在内乡期间共有学生2万余名,内乡籍学生约占26%。在这些学校中,省立信阳师范学校于民国27年(1938年)1月迁入内乡师岗,民国34年(1945年)2月又西迁西安。信师在师岗8年期间,共有21班(女师9班,普师6班,艺师6班),学生1500余人,教师76人。另外还附设初中、小学,当地青少年入学读书者居多,对促进内乡西南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信师礼堂宽阔壮观,现作为师岗镇政府大会议室使用。从西侧楼梯登上二楼,楼面为木板铺成,几架大梁支撑着巨大楼顶,整个建筑设计合理、巧夺天工,虽经近八十年风雨侵蚀依然完好。礼堂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哗哗抖动的树叶仿佛在讲述过去的岁月。1939年初,中共河南省委根据豫西南地区学生工作需要,决定在中共豫西南地委下设学生工作委员会(简称地学委),由地委直接领导。地学委主要负责河南沦陷区迁到内乡、淅川等县学校的学生工作,当时与之联系的学校党组织有:河南大学、省立开封女子师范、省立开封高中、省立信阳师范、省立开封初中、开封女师、省立开封师范、国立一中、国立一中分校、保定育德中学、安阳高中等。地学委经常到淅川、西峡口、师岗、夏馆等地直接与有联系的学校接头,部署工作。其主要任务有:做民先队员的转党工作,对表现好的直接转为共产党员,其他转到抗日救亡团体,如读书会、研究会等。动员发动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主要是去延安和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第四师。在学校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注意协调、促进各学校之间的团结,反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挑唆。通过各种关系营救被捕同志,并编印《青光》杂志(后改为《实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工作,转接共产党员的组织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内乡党组织高举全民抗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组织抗日救亡团体,采取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抗战的政治路线,动员全县民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中共豫西南地委学生工作委员会迁到内乡县赤眉镇后,加强对沦陷区迁入内乡县各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指导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学校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和学社,使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持续深入开展。迁入师岗的信阳师范同其他学校一样,以学校为阵地创办壁报、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事政治、编写墙报和抗日救亡宣传材料,使学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还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深入附近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抗日战争募捐。对在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表现好的,积极培养考察发展党员,壮大学校党组织,为内乡的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师岗镇张集小学隔壁的大院干净整洁,留存的14间信阳师范附属教室保存完好。也是砖木结构,两层中西风格结合的木质楼房,与师岗镇政府院内5间礼堂均为当时省教育厅拨款,信师所建。此为抗战期间西迁内乡诸多学校唯一珍存的建筑,对于研究抗战期间学校西迁以及民国时期中西建筑的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在此后面还有三间坐北面南的关帝殿,该殿曾是原中共华北局中原军区张集会议旧址,2010年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6年8月,李先念、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大别山革命老区突围转辗于此,并在此居住和召开军事会议,兵分西北、西南两路出发,成功与刘邓大军会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把我军消灭在中原地区的阴谋,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此殿对于研究豫西南古建特点提供了实物证据,同时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离开信师学校旧址的时候,心底涌起一种特别深厚而强烈的情致。留驻在我心中的信师礼堂和附属教室,不仅是抗战期间省立信阳师范学校迁入内乡师岗的标志,不仅是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结晶,而是一座用智慧和心血凝成的大厦,一座包含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光辉岁月的大厦。
汽车在乡间公路上奔驰着,蓝天、白云、河渠自车窗外闪过,我又投向桃溪镇桃庄河村感受“开天辟地、战天斗地、感天动地、改天换地”的桃庄河精神。
桃庄河村原为九岭十六山,深沟五十三,十年九不收,遍地起狼烟。缺水少田,吃的是粗粮野菜,喝的是浑浊沟水。1963年,时任大队支书李士兴带领党员干部,五次到林县参观学习后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从1965年开始,在没有任何机械的前提下,带领群众背石头、砌河堰、打山洞、修水渠,苦战三年半,打通了7座山、修建了3座水库、开凿了11公里盘山大渠,把清凉的库水引到了家门口,解决了村里人畜吃水的大问题,被称为小红旗渠。1976年继续带领全村老少肩挑手提、不畏艰险,又历时两年多时间,用石头垒起了300米长、两米多深的地下暗河,并在暗河上拉土垫方,整理出1500亩土地。6年里,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个个都磨掉了几层皮,实现了桃庄河人不再缺水缺粮的宏伟目标,支书李士兴也因此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亲眼看到桃庄河人战天斗地的宏伟工程,桃庄河精神在我心中引起强烈震撼。一处处红色资源就是一座座精神宝藏,一天的行程使我接受了红色的洗礼。红色内乡,我向你深深地致意——你,使我饮水思源,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更使我懂得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内乡县文广旅局王国庆)
责任编辑:管理员